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光伏产业: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光伏产业: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2013-01-16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中国光伏逆变器产业正成为外资巨头抢滩的市场,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外资巨头全面控制中国大豆产业的惨痛经历,先低价倾销外国优

中国光伏逆变器产业正成为外资巨头抢滩的市场,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外资巨头全面控制中国大豆产业的惨痛经历,先低价倾销外国**大豆,中国大量进口,由于豆价难涨,**终导致上游农民不愿种豆,中游加工企业大面积停工,跨国粮商伺机收购,保证转基因大豆的销售稳定增长,造成现在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完全失去话语权的境况。
 

        光伏逆变器产业是否又会重演上述一幕呢?先是“双反”,海外市场关闭,国内光伏组件企业或倒闭或破产,直接影响逆变器企业经营和估值,外资巨头伺机低价收购,并借助本土化以及对中国国标的深入了解,开发中国市场,而其在收购过程中成功建立信息优势,又支持了其未来的竞争策略,没有人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光伏逆变器产业是否将是外资企业的天下。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中国企业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经济学家金思宇就表示,“在我们很多产业的发展方面,我们还缺少全局的观念以及战略远见上的判断,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行业的可行性分析,加上地方政府的盲目推动,**终导致了产业的过剩格局。”
 
 

        而这种战略远见的能力,恰恰是中国企业与跨国巨头间**的差距。由于缺少战略远见,所以处处受制于人。反映在知识产权的布局方面,中国企业在很多产业的布局,尤其是对产业链有控制力的关键技术的布局方面,明显落后于这些巨头。
 
 

       通用电气亚太区高级知识产权顾问张为安曾经透露,“通用电气在电力领域的全产业链上已经进行了知识产权的全面布局”,而另一家全球电信企业博通公司Broadcom处理器与无线基础设施业务部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启阳SunnySiu则告诉记者,“博通在整个电信产业链上的知识产权布局是**完整的。”
 
 

       而反观国内企业,除了那些申请的专利权的数据累加之外,有哪家企业可以如此自信自己的布点到位?
 
 

       不仅如此,当很多中国公司还在为PCT专利合作条约,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的申请数量、为专利申请的数据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外资巨头已经意识到“21世纪的创新在于企业要尽快掌握市场的需求,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所以很多跨国公司都在进行流程和组织上的变革。这就是战略远见。
 
 

       而在战略远见之外,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还需要本土环境的支撑。
 
 

       以中国两大民族企业华为、中兴为例,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向海外,在全球舞台上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跻身全球前五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早期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两家公司积累了足够的现金流,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用于技术创新,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从容来突破障碍或困局。
 
 

        而中国的光伏产业,一开始就是外向型市场,由于中国光伏组件的成本低于欧美竞争对手30%~50%,引起了竞争对手的不满,**终借助“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手段向中国企业关闭大门,此时此刻,多数中国光伏企业尚无雄厚根基,这才导致了不少企业的倒闭、破产。
 
 

       一位国际贸易律师告诉记者,“在双反调查的应诉中,不少外国律师曾对中国企业提出要求,先付款,后服务,其理由是担心中国企业的现金流,在诉讼完成后不足以支付其律师费用。”
 
 

       可见,缺少本土市场支持的产业,在“一窝风”发展的“过剩格局”之下,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被人“欺凌”的命运。
 
 

       所以,为本土企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将显得极为必要,而中国加入WTO之后,如何在符合WTO的框架之下发展本土产业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课题。
 
 

       很多发达国家的做法是通过技术标准,或者在本土企业取得发展实力之后制定更为严苛的法律规则,而对于尚待发展的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处理呢?
 
 

       外资巨头的丰富经验让他们看到了标准在一国市场实际准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更注重借助并购手段实现的本土化策略,看重一家企业在国家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此外,作为本次SMA收购落选者的竞争企业,其遭遇同样值得吸取教训,如何在没有**终确定收购的前期保护好自己的商业信息和技术秘密,以免在并购不成同台竞争的时候成为对方的透明人,是一个特需要把握好的尺度。
 
 

      全球化的竞争正在让情报战无处不在,跨国公司善用游戏规则,知道风险点在哪里,进而借助法律顾问进行有效规避,而很多中国企业却不愿谈风险,可行性报告大多是可行之处,却缺少风险的分析,这恰恰是历史上很多中国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来源:中国广播网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光伏:“倒逼机制”还是“热钱为王”?
阅读下文 >> 能源“高边疆”角逐下的国际局势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6300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