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建材房产>“史上**严”楼市调控为何难见效

“史上**严”楼市调控为何难见效

2010-12-09 来源:阿里巴巴建材频道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曹建海:今年4月份实施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到9月份控制住了房价的恶性膨胀,说明对投机性炒房打击起到了效果。但我们要看明白,控制住的房价,仅仅是今年年初被恶性炒高的那部分。即使去掉被恶炒部分,原先的房价也是高的,而且远远超出一般工薪阶层的购买能力。今年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 “国十条”、“新五条”、“要求省级地方政府监管房价”等措施。在一系列政策中,限制购房信贷政策和要求省级地方政府监管房价政策,之前是被社会看好的,结果还是起不到改变实质性问题的作用。

    我们进一步看这两个措施的变化。出让土地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2009年以前,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总量的40%以上。今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难以预计。从现在的情况看,年底前,又出现了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高峰,部分城市地王又不断冒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政府高价出让土地比“炒房团”的破坏性更大。所以,中央要求地方政府监督房价,这是一个失误。

    再看限制信贷政策效果为什么打折扣?有三个主要漏洞:一是4月份出台控制第三套房贷款、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后,四大国有银行执行力比较强,但小银行和其他非国有银行,不但没有很好地执行政策,反而把四大银行临时停贷所腾出来的市场份额占据了。这些小银行的房贷规模也不小。

    第二个漏洞,由于长期的通胀和高物价预期,银行存款发生了“大搬家”,很多人把存款取出来购置商品房。据多家调查机构证实,在现有房价里,一次性付款量占到40%以上。也就是说,40%以上的购房钱都是私人现金,不是银行信贷。几天前,我与几个富豪座谈得知,他们每个人手里的房子都在100套左右,都是一次性付款购买。2000万元的房子,有富豪光在上海一下子就买了4套。说明中国的富豪购房力是惊人的。

    第三个漏洞,商业银行不具备审查信贷人的房屋套数贷款清单,没有记录,只有贷款人的贷款总体记录。要获得详实的记录信息,银行依靠的是银行协会,但银行协会的统计是不全面的,掌握一个家庭拥有几套房子的**机构是各地方建委。而这个信息通道,地方建委与银行没有打通,出现了真空状态,银行就无法真正控制住信贷购房。所以,我们表面上看,控制信贷的政策已经有了,实际上等于没有。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为何压不住高房价了。

    范洪琳:曹主任说的这些制度漏洞的确存在。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国十条”信贷控制政策4月份出台后,直到7月~8月份银行才与地方建委联网。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与建委的信息处于封闭状态,不可能控制住第二套、第三套甚至更多套楼房的信贷申请。另外,我们与温州、山西等地的炒房团打过交道后得知,他们购房用的是全款,不依靠信贷。富人全款买房和贷款买房,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使用贷款就会大大提高成本,一是变现途径太慢,二是银行合同规定一年之内不允许提前还贷。而依靠银行信贷的是一些投资小型商品房客户。

    应尽快出台房产税

    NBD:有**认为,房地产业无论如何调控,都离不开取消土地财政、加大保障房供应和出台房产税这三大主要措施。中央已经提出,2011年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目前现状如何?

    曹建海:今后,对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建设比例,应该做进一步的调整。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据说,70%的土地是用于保障房和小户型房屋建设。但是,国土部没有说明,保障房到底应该占多少比例?

    实际上,小户型房屋也属于商品房,应该分离出来,归入保障房就十分含糊。据我们调查,有些地方在这个70%的土地里,60%建的是小户型商品房,这就偏离了加大保障房建设规划的意图。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的保障房,55%的面积是安置了被拆迁户,这就意味着大量的保障房建设中,只有45%房屋才能解决居民居住问题。城市住房拆了再建,只是创造了短期的GDP,对财富的损失却是很大的。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最严厉调控年 房产从业者薪酬不跌反涨
阅读下文 >> 楼市调控显威 北京楼盘淡季扎堆入市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6309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