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热点聚焦>迟福林:危机挑战改革

迟福林:危机挑战改革

2009-03-19 来源:中国贸易网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过去30年的实践证明,无论面临的挑战有多艰巨,困难有多严峻,只要深化改革,就能有效应对危机,破解难题,减少压力,促进发展。怎样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以内需为基础、短期和中长期兼顾、标本兼治的新路子,是方方面面对下一步改革的热切期盼。

    为此,我院在年初开始,组织编著了这份年度改革评估报告。这份研究报告的形成是各位编委与我院研究人员利用春假前后的两个多月时间,加班加点经过反复讨论的结果。在此,我向各位编委及执笔者,向关心本报告的新闻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报告有五章:**章,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全面转型双重压力下改革面临的新形势,讨论改革下一步的重大任务;第二章,分析短期内保增长和中长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需求,提出市场化改革的“一揽子”建议;第三章,分析应对危机对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提出以积极的社会变革化解经济压力的思路和建议;第四章,讨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把握历史性机遇、实施更为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第五章,讨论反危机中的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后,简要分析新阶段改革的总体态势和基本特征,提出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与全面转型双重压力下的改革下一步

    报告认为,主动地布局下一步改革,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化危机为转机,已成为当前急迫的全局性问题。?

    1.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报告对危机的判断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危机前所未有;危机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危机的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中长期的。

    2.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趋加深,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需要全面提速。实体经济领域暴露的突出问题集中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严重滞后:以投资驱动为主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国通过出口化解国内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空间明显缩小。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成为我国新阶段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3.面对金融危机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双重压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突出的体制性矛盾。(1)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某些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1995年我国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资源要素等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滞后,体制上缺乏应有的激励和约束,转变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举步维艰。(2)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进入新世纪,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全社会全面**增长的公共需求同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这一突出矛盾不解决,消费低迷的状况就很难从根本上改观。(3)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与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实现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关键是政府转型。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新阶段改革的关键因素。

    4.推进“一揽子”改革,为“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提供体制保障。提振全社会的信心,需要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出台的同时,加快推出以以下内容为重点的“一揽子”改革方案:(1)以市场化改革破解增长方式转型的难题。(2)以积极的社会变革缓解经济压力,防止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双向传导。(3)抓住历史性机遇,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4)加大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力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形成政府与市场、社会应对危机的合力。??

    二、以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以市场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实质性突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实现标本兼治。?

    1.尽快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在成品油价格改革基础上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建立切实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代内与代际公平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资源储备体系,进一步增强政府的能源供给调控能力和能源价格间接干预能力。尽快启动环境产权改革,刺激环保投资,把环保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实质性推进垄断行业改革。(1)防止产业振兴中的“国进民退”,把打破垄断作为危机中提高产业投资效率的关键举措。(2)加快推进铁路体制改革,深化民航改革,积极推进邮政开放进程。(3)把打破行政垄断作为反垄断的重点。建立独立的反垄断机构,破除各类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壁垒。?

    3.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为了保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刺激经济方案能够有效拉动社会投资,**,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二,完善对民营经济的财税支持体系,减轻民营企业税收负担,加大财政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三,打破“玻璃门”,制定引导民营资本发展的产业规划和投资目录,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

    4.启动农村消费重在深化农村改革。启动农村大市场需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1)尽快出台土地流转规划,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2)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并支持发展以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为重点的农村普惠金融;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力度。(3)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决定为主、政府经济调节为辅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缩小与国际粮价市场的差距;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及消费者保护制度。?

    5.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加快财税体制改革。(1)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调整;发挥财政支出作用,引导创业投资;利用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高新技术扩大投资。(2)“收租、分红、减税”,建立国家与国有企业正常的利益分配机制。尽快向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收取资源使用租金,建立全口径财政收入体系;建立常态化的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分红机制;加大对企业的减税力度。(3)以发行地方债为突破口,加快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培育地方稳定财源,发挥地方政府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6.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1)把改革作为稳定资本市场信心的基础,加强基础制度建设,稳定市场运行。(2)把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加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选择改革路径,推进利率市场化。(3)提高金融竞争度,夯实金融创新基础;鼓励金融创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民间金融合法合规发展。  三、以社会变革化解经济压力?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仅要调整经济政策,也要变革社会政策。着眼全局、立足长远,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形成以国内消费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实施积极社会政策,防止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1)以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为重点,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2)防止经济波动对城乡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过度冲击,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力度。(3)公共政策出台要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强化公众参与,注重稳定社会预期。?

    2.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为形成以消费为基础的发展方式提供支撑和保障。(1)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力度,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结构,实现“藏富于民”。(3)规范和稳定资本市场运作,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3.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1)未来5~10年,按照“完善体系、对接制度、提高水平、重点支持”的总体思路,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2)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缓解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大任务。(3)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解决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有利于启动农村大市场,还可以为农村土地流转、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完善乡村治理等多方面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构建利益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为推进社会体制及相关领域改革创造条件。(1)加强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构建利益均衡机制。(2)加强制度建设,构筑利益表达机制,积极稳妥发展各类社会组织。(3)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化水平,当前社会矛盾的突出特点是群体性的利益矛盾,要通过调整利益关系的方式解决群体性事件。

    四、国际金融危机与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把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着眼于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积极主动地布局下一步对外开放。?

    1.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1)清醒认识当前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蔓延的态势,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2)加大**技术与设备进口力度;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进程。(3)拓展以区域合作为基础的多??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借助博鳌亚洲论坛促进形成泛亚合作机制;加强与非洲国家的交流与合<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经济衰退让人才“被动成为企业家”
阅读下文 >> 减免税的阳光朝哪儿照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688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