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转换
2003年,《中国企业家》的一次调查显示,82.4%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但是对于具体会在哪些方面产生什么影响,以及下一步的动作则有些含混不清。
同时,中国企业在过去曾一次次为汇率风险“买单”。丁志杰教授曾经为某长江大桥项目承包单位的金融风险咨询,该企业过去主要选用的是日元贷款,在1998年,日元还在138的高位徘徊时,企业的日子很好过,利润相当丰厚,但是,从2002年到2004年之间,随着日元升值,该企业利润不断出现下滑,现在的盈利情况只能勉强保本。“企业没有能够在日元出现升值势头时,及时调整成日元换美元的政策,是造成目前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现在,这家企业正在为来自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日元换美元定价方案作权衡,令其为难的是:外资银行的服务相当高昂,而国内商业银行的服务方案却要逊色很多。
相比之下,出口型企业对于升值压力,以及具体的操作办法有了更加务实的思考。
“升不升值是国家考虑的事情,但是,对于我们的影响摆在眼前”,“稳健”目前的营收结构95%依赖出口,欧洲是**的市场,占据销售额的35%,其次是美国25%,日本20%,其他地区15%,除在德国等地以欧元结算之外,主要是以美元结算。
李健生对此似乎早有准备:“目前,主要是储备一部分人民币,”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与国外经销商和代理商达成一致:与对方签订开放式合同,一旦升值,我们的价格也将相应上涨,将一部分风险转嫁给对方……”
“稳健”采用的这些方式也是目前出口型企业所能采取的主要方式:“向客户转嫁成本或压低制造成本”。这意味着客户将来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但是这要冒着客户流失的风险。
以美元结算的贸易公司心里也有底,“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去1美元可以买到相当于人民币8.26元的东西,现在1美元只能买到7.60元人民币的东西,这样我们外贸企业的报价就要比过去高0.66元人民币,但是报价高了,出口产品价格上的优势就不明显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盘算这笔帐。深圳一家汽车配件产品的出口贸易公司负责人认为,对那些依靠价格优势的产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将是致命的。
在浙江和深圳,还有部分出口生产企业选择与银行签订了远期结汇合同的企业。这家生产汽车配件的出口型企业在制订全年工作计划时,将“人民币升值预期”放在了计划重点:按照他们的预计,1至3月,人民币将升值5%,4月份可能升值到10%。现在1美元兑人民币是8.264元,以升值5%计,升值后1美元大约只能换人民币7.85元。“如果这些情况出现,我们因为换汇带来的损失估计约3000万元左右。”
为了锁定风险,企业与银行签订了一年的远期结汇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