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市场营销>论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的融合及影响

论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的融合及影响

2009-11-24 来源:中国贸易网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慧聪商务服务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体在社会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势媒体,空间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对“流动空间”的探讨;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出专门针对空间的媒介社会影响理论以及社会变化的三个维度的讨论;戴维?莫利在《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景观与文化边界》中重构边缘文化;国外学者对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国内其他一些学者对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扁平化,网络舆论空间特点的论述,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命题的网络建构方面。

    本文借鉴相关“空间”理论研究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的融合及现实影响,文章通过公私领域融合的表征分析了公私领域融合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指出网络空间公私领域融合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

    一、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

    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生产”[1]。也就是说,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表现,是客观社会现象的表征,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以社会为基础,由社会组织和生产,是物质形态在社会空间的运动形式及社会结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处于社会化大生产之中。由此可见,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可以被描述为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手段和结果。

    列斐伏尔突破了传统的物质和精神二元空间的认识,开启了所谓的“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列斐伏尔在《在场与缺失》中对空间进行了物质、精神、社会三种形式的划分。他认为社会空间是社会实践的空间,是一种“由社会生产同时也生产社会的空间”[2]。列氏**包容性的社会空间概念,认为实际的社会空间,充满了再现的象征,是无所不包的同时性的空间[3]。梅罗维茨进一步发展了麦克卢汉的观点,梅罗维茨的“空间终结论”不仅要表达人类通过传播技术而实现的对物质空间的超越,更想描绘出一种由空间边界的泯灭所带来的乌托邦景象。他认为空间感的丧失将会带来三个维度的社会变化,即“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成年和儿童的模糊以及使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4]。由此得知,传播媒介重构了社会空间,有益于主体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赋予空间以特定的形式和内容,相反,空间的建构在一定意义上又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完善。

    网络空间是指由组成互联网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互动空间[5]。据以上对空间理论的相关研究可知,网络空间是一种社会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网络社会,是在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发展和整合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的精神空间。网络空间的真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现实与隐喻,突破了传统社会空间的局限,网络空间是传统社会空间的一种延续,网络社会空间依据社会真实,正在逐步重构和影响着传统社会空间,使人类生活和行动在一个由人建构的超越了二元区分的混合**中,公共领域私人化,私人领域公开化,公私领域逐渐呈融合趋势。

    二、网络空间公私领域融合的表征

    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6]。通俗的理解是,举凡对所有公众开放的场合,我们都称之为公共的,公共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也可称为“公共空间”,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的。私人领域(PrivateSphere),也称为“私人空间”,是“以个体独立人格为基础的私人活动与私人交往空间”[7]。通俗的理解是,私人在这一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生活习惯等非行政因素进行自由、自主的私人活动与私人交往。私人领域的本质特征在于私人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自律性、不受控制性,是与国家权力**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在传统的社会空间中,由于物理时空的局限,大众不容易混淆公私领域的关系,二者始终处于二元分离的状态。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自由切换有了可能,人们不仅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私人领域,而且可以公开参与公共领域的社会生活,大众之间平等对话,这种互动与社会认同将传统的公私分裂交叠起来,导致公私领域的融合。

    1.私人领域公共化

    私人领域公共化,是指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主体的私人空间或私人领域被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占用,私人空间、私人领域有演变成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的一种趋势,在网络空间中表现为私人空间由于公众的广泛关注而使其异化为公共空间,甚至私人话题演化为公共话题,私人事件由于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而被社会广泛关注和媒体大量报道成为焦点进而变成公共事件。

    博客(Blog),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零进入壁垒”主要满足“四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8]。可以说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个人自由表达思想和想法的私人空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日志,博客不仅可添加文字,图片、音乐、链接,还可以留言和发表评论。信息时代到来,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为博客的日益扩张提供了机遇和保障,如今博客不再是单纯的网络日志,博客已成为公司、企业、部门、团队、家庭甚至个人用来宣传自身的网络公共平台。博客**的特点是个人成为信息发布源,个人发布信息能够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比如草根名博,Acosta的新浪博客日平均阅读帖子的网友达到数万,各种评论和留言日平均也接近千人,Acosta的博客内容是个人的一些生活感悟,但他开博两周点击量就突破百万,如今Acosta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公共话题之一。传统意义上的博客虽然具有私人化性质,但如今日渐成为大众的传声筒,通过博客私人的信息有意或无意地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因博客的“零进入壁垒”特性,让我们看到了博客草根英雄的诞生,草根名博的出现意味着全民言说时代的到来。

    私人领域公共化,私人信息在网络空间大量传播,似乎印证了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关于家庭生活场景,本质上的私人领域,在后现代媒介中变得日益外表化、可见和透明的观点。由此可知,无论当事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私人领域公共化,私人话题充斥公共空间,已是不争的事实。

    2.公共领域私人化

    公共领域私人化,是指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大量收编私人话题、私人事件,在这种公私领域界限模糊的环境下,大有一种公共领域私人化的趋势,公共领域入侵私人领域,公共领域背后存在着潜在危机,网络论坛、新网网站等公共空间呈现“伪公共化”。

    公共领域私人化,反过来说就是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扩张,私人话题在网络空间中不断膨胀。一些大型的新闻网站如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都设有专门的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将私人话题收编进公共空间进行广泛地讨论。由于人物视线所带来的方向性,产生了一定的空间透视和某种动势,在传统社会家庭讨论的私人话题,被收编进公共领域进行讨论,使得公共领域开始侵入私人领域,导致公私界限不分。网络匿名性带来的无拘无束,是个人表达和言论自由成为可能,在网络空间中,人人可参与,人人可互动,这不仅解释了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关于“意见的自由市场”,还在网络空间为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转型提供了证明。

    三、网络空间公私领域融合的动因

    1.从性质上,网络空间主体自由切换有助于公私领域融合

    网络空间主体的自由切换,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主体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切换于不同的网络空间,甚至实现不同空间的共时态存在,主体呈现出一种自由流动状态[9]。网络空间与传统的社会空间不同,基于它独特的交互性、隐匿性、平等性特点,主体的自由切换只有在网络空间中才能生成。一旦进入网络空间,个人或组织便能凭借电脑大规模的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多向的相互联系,这时候,同一个人或组织既可以是新闻和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为新闻和信息的发布者。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传播途径的多样,主体可自主选择以何种形式使用网络媒体,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实现自由切换。

    电脑的个人媒介性质为主体自由使用网络提供了安全的物理空间,个人电脑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排他性,电脑是个人媒介,个人媒介总是与私人空间相联系的,私人空间保证了主体可以自由使用网络,免被他人打扰[9]。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自由切换鼓励人人参与社会舆论,网络空间中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相互交织,主体在这种生态秩序化的理想网络公共领域是公共和自由的,平等自由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同时,主体在网络空间呈现共时性,这种去“中心化”的共时,方便主体在不同网络空间中自由切换,为公私领域的融合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从文化上看,多元价值观促进了网络空间公私领域融合

    当前社会是多元价值观共同繁荣的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在现状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深度上和广度上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多元文化选择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价值文化的主要特征”[10]。开放多元的文化格局,为大众提供了价值认同的文化空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由此形成文化认同,一方面倡导他者文化,一方面反对文化霸权。坚持多元文化并存,是一种出于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有助于各种文化之间相互融合,有助于大众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文化偏见。

    多元价值观鼓励宽容、和谐、认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全球化网络时代,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话题,这对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国民素质的提升起到巨大作用。正如“全球化网络媒介时代的认同要求是多元化认同,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多元文化促进传统认同和网络认同互补和兼容共存”[11]。当前社会,宽容成为人们交往的基本条件,坚持文化理解和认同的原则,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文化相对主义大行其道。也就是说“相对的价值观,没有惟一正确的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传统的力量被削弱,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从传统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融入时代的大背景”[12]。社会多元价值观对多元文化的选择,使得网络空间逐渐成为这一趋势的主要阵地,在这种大融合背景下,公私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文化的多元化是现代性、全球化和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共谋的结果[13]。现代性解构前现代,这种去中心化,脱序和弱化为文化的分歧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全球化一方面生成了**文化观,一方面导致时代文化的分化;意识形态对多元趋向的认同,是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文化多元化使和谐文化的构建成为必然,多元文化的融合,为私人文化活动提供了相对的私人空间,重构个人自由的话语空间,大众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打破过去公私领域僵化的二元局面,形成多元共生的新阶层。在这种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私人话语**终选择具有公共领域属性、平民化指向的大众文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描写心理需求和家庭生活的“私密话题”开始大量涌向大众传媒,网络空间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文化认同、观点、意见、传统等方面的广泛的多元性。

    3.从技术上看,网络技术为公私领域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加拿大学者英尼斯**早从媒介技术的角度考察了空间与社会关系。他认为任何特定的传播媒介都有其偏向,任何社会中的媒介,都会左右社会组织形态和人际结合方式,传播技术在所有技术中居于核心地位[14]。在这个靠技术说话的时代,网络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高度融合的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支持使得网络越来越呈现出融合传媒的特性,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叠加和堆砌,而是不同层面的共同展示,网络传播终端的可移动性强,网络媒介不受时空的限制,个人电脑可以将时间和空间整合起来,可以说网络媒介构筑了一个跨国界,跨地域,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传播空间。

    网络融合传媒的特点使得传播终端,摒弃了单一的传播形态,利用网络技术将多种文本和图像生动的交汇到一个可以移动的媒体终端,在视觉上打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信息产品,这种以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信息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感觉器官,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个人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提供了方便,而且网络空间糅合了公私领域,模糊了公私领域的界限。当然,网络作为新型媒体,由于自身特点,网络空间中公私领域的融合,还存在着“把关人”对网络公共空间进行把关,这影响了公私融合的进程,同时也优化了公共空间的网络环境。

    四、网络空间公私领域融合的现实影响

    以上研究了网络空间的特点,论述了网络空间中公私领域融合的表征及动因,网络空间中公私领域的融合已经对社会现实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1.开创了价值认同的可能,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认同,是指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15]。也就是说,群体中的成员,因为有着共同的信仰、情感、需要、利益而对某一事物产生相同的认知和价值观,并自觉地保持一致。价值认同,则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16]。也就是说,价值认同是一切个体认同和社会共同体认同的基础,对于个体的生命活动以及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极为重要。

    在传统的社会空间中,边缘文化,比如同性恋,艾滋病,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缺乏大量的公开表达意见的自由和场合,以“潜行为”的身份在社会上出现,处于边缘文化的群体或个人,为了自身安全和尊严,放弃话语权,藏匿于主流意见背后,意见得不到发表,长期受到压抑,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而网络空间打破了这种长期压抑的恶性循环,为不同身份的主体提供了平等交流的互动平台,比如博客,一出现便立刻成为人们表达意见,争先邀宠的平台,人们摆脱了一般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制约,在平衡中得到自由释放。主体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自由切换,这种跨越时空、生理、地域的界限,机会均等的网络空间,不仅使不同身份的网络主体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有了价值认同的可能,而且维护了主体的尊严,有利于社会朝着公平、和谐、健康的方向前进。

    网络时代,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社会中去塑造自己和创造我们的自我认同。网络空间的多样性,对社会主体的影响很大,加强正面引导,弘扬社会正气,澄清事实真相,批驳歪理邪说,对外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对内不断提高了国民素质。网络空间中公私融合现象,开创了价值认同的可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了个人与社会的平衡,带来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公私领域边界模糊与“伪公共空间”大量出现

    所谓“伪公共空间”,是指本来不具有公共性的私人话题、私人事件被放到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中进行探讨,尽管这些私人话题、私人事件在本质上仍具有私人性,但由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特征使得这些私人话题、私人事件披上了“公共性”的外衣,这些充斥着大量私人话题的“公共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伪公共空间”。

    在传统社会空间,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是清晰的,不管是社会交往与私人交往还是社会生活与私人生活都有着明确的界限。而在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局限,造成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杂糅,并对社会现实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主体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切换的个性,以及主体的追新猎奇心理,不仅可以使主体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包容,进行广泛的社会舆论,形成意见的自由市场,这种形态给公私边界模糊制造了机会。这种公私糅合的情形使得大量私人话题也进入公共领域,占据公共空间。

    私人领域的公共化与公共领域的私人化是同步进行的,不仅侵犯了私人领域,同时也毒化了公共领域,使之伪公共化。原本应属于私人领域的东西,家庭,私生活,个人的隐私等,被曝光在公共领域,一方面,触犯了法律,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另一方面,使得公共领域面临私人化的危机。由于社会利益的驱使,媒体蜂拥着为商业化社会服务,“伪公共空间”应运而生。比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栏目,浙江卫视情感大戏等,大量私人话题出现在电视上,这种私人话题进入公共领域的现象,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对家庭、个人私人话题的关注,不具有公共性,这种私人话题占据公共空间,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泛滥,足见私人话题对公共话题的冲击。作为文化消费的大众,有着求新猎奇心理,一些“伪公共话题”的出现,是大众媒介塑造出来的公共领域的假象,这不仅混淆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还导致了空间资源的浪费。

    3.接收终端的私密性弱化带来私人空间“透明化”

    接收终端的私密性,是指个人电脑使用的私人性,为个人提供了一种安全使用网络媒介的物理空间,个体在自己认为安全的物理空间中进行私人交往和私人活动。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公私情境的合并,网络上个人信息泛滥,使得私人空间逐渐呈现“透明化”趋势。

    梅罗维茨提出公私情境合并的观点。通过电影、电视人们可以观察到别人的私生活,梅罗维茨把这一现象称为私人情境并入公众情境[14]。网络通过电影、电视等,形象逼真地再现人们的生活场景,造成受众对不同信息更大程度的共享,公私情境合并后,人们对明星、社会新闻人物的神秘感逐渐消失,热衷程度减弱,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定位逐渐模糊。从梅氏的公私情境合并理论可知,网络带来了公私情境的合并,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媒介原本是分裂的,而今却走向融合。网络**地侵入私人空间,不仅公众明星会在媒介上公开私人生活,而且普通个体也会在不同的媒介上述说自己的情感**。

    私人性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它在生活中的合理性并不等于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合理性。单纯的私人性在传统社会空间中,是一种备受贬低,被视为低级、不正规、边缘化的东西,而在网络空间中,私人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日常生活经历的私人化交流,成为大众的一种急迫需求。比如“艳照门”事件的背后牵涉多名女星的隐私,大众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实质是大众追求私人化的一种表征。公私领域的融合过程,就是个体主动使用媒介公开私人的过程。互联网的普及,身体被解密,时代的偶像转而为无批判力的、媚俗的、性感的、甚至同性恋审**影象,文化因为影象的技术而身体化,因为网络的互动而群众化。公众舆论变作了“人人舆论”,公众是抽象的集合概念,而“人人”是具体的单数聚集[17]。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公众的话语却是实在的,是每个人的,私人领域的透明化,实质上这又是一次公共空间的结构转型。

    综上所述,本文指出了网络空间将传统社会空间中公私领域二元分离的状态合二为一以及网络空间中公私领域的融合对社会公共生活和受众自由空间的现实影响。同时得出,网络空间中公私领域的界限模糊,导致空间资源浪费。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企业应及时升级公共关系观
阅读下文 >> 互联网投资分化 视频网站泡沫需警惕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2478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