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服饰资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竟然也有气候变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竟然也有气候变化

2011-08-31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并非偶然。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遮体保暖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是排在**位的。这并非偶然。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遮体保暖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礼仪场合等等。因此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服饰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衣能排在“衣食住行”**,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寒”之影响已经广泛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称“十年寒窗”的读书人为“寒士”;称自已出身低微为出身“寒门”;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甚至见面打招呼叫“寒暄”(暄是温暖)。“寒暄”一词,到现在都还有人在用。而且,古人不仅活着怕寒,连死后也“怕寒”,一些地区过去还有十月初一在坟头送棉衣(烧纸)的习俗,而且要求完全烧尽。本文简介中国气候对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主要影响。

    北着皮棉南穿单特殊气候特殊衣

    我国之所以冬寒,是由于受北方西伯利亚(北半球寒极)南下冷空气影响,所以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特别寒冷,需要特别保暖的衣着。

    例如,生活在大兴安岭及其附近地区的鄂伦春等民族过去主要以游猎为生。那里是我国冬季中**冷的地方,极端**气温可以降到零下50℃左右。他们的皮衣主要用又暖又轻的狍子皮。他们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的皮帽,因为形象逼真,在打猎中还有迷惑猎物的作用。狍子皮靴子的鞋底用狍子的脖子皮缝制,暖和轻便、走路又没有声音,可以接近野兽而不易被发觉。

    生活在东北三江平原的赫哲族人过去以渔猎为生,因此他们生活中也多穿他们独有的鱼皮衣。因为黑龙江地区江水冬寒夏凉,多产大鱼(如怀头、哲罗鱼等),而且皮厚皮质好。晒干后经捶打变软,便成了轻便、保暖、耐磨而又不透水的鱼革。鱼皮套裤还是他们捕鱼的劳动服。

    蒙古族所居地区盛行蒙古袍。蒙古袍宽大的下摆既便于骑乘,又能在骑马放牧时起到防寒护膝护脚的作用。**保暖的蒙古袍常用双层皮缝制而成,一层毛皮朝里,一层毛皮朝外。腰带可御冷风进入,再配上适应骑马需要的长筒皮靴,皮靴里套上毡袜,足可耐零下四五十度严寒。

    到了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上,由于低纬高原的气候特点,冬季御寒的袍子是藏袍。

    冬季藏袍用皮制,长袖、宽腰、肥大、超长。穿着束腰带时,得先将袍向上拉起,直到下摆略低于膝盖,束带后放下袍子,于是腰部自然形成一个大囊袋,可装随身物品,妇女甚至装(背)进孩子。夜间将腰带解开,藏袍便成了睡袋。

    藏袍十分适合低纬高原上阳光下热流满身,而雨雪冰雹一上来又气温迅降,身体感觉温度变化极大等天气特点。所以天热时,常只穿左袖。再热时把右袖也脱下束在腰间,灵活方便。

    在我国华南及云南南部等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因此衣着终年轻而薄。典型例子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妇女筒裙。一块薄薄花布,首尾相连,三折两裹,**后在腰间别紧,连裤带都不用。所以“云南十八怪”中说,“大姑娘不用裤腰带”。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蓑衣。这是过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民雨具,那里四季都有农活,但几乎四季都多雨。穿蓑衣,即稻草编的“雨衣”,就能在雨中腾出双手干农活。稻草虽易被雨打湿,但因草秆向下,能引导雨水向下,因而一般小雨中仍能照样劳动。

相关阅读:

服饰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庄吉跨界打造“吉婚坊”:撬动6000亿婚庆市场
阅读下文 >> 大牌服装品牌涉污:棍子该当打向谁?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9444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