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逛街的小夏**近发现自己常逛的化妆品店有点不一样了。这天,本是去买支洗面奶的她却在店里无意看到了正缺的发箍。于是,洗面奶没挑好,小夏却拿了两个发箍满意地走了。
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化妆品店买到化妆品之外的商品,如今已不足为奇。零售巨头屈臣氏很早就开始在门店内销售健康食品、饮品、保健品等,而在化妆品专营店中,也不乏类似浓妆淡抹这样,2013年便引入了纸品、袜子等日用品,还将这些非妆品做得有声有色的例子。
卖非妆品是寒冬下的“客流焦虑症”?
近两年,化妆品店销售非妆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河南**化妆品零售连锁“我的时尚女友”甚至于2015年创造出了“化妆品+潮流百货”模式店,而这种改变也成功助其扭转了业绩下滑的局面。
与我的时尚女友情况相似,在南京拥有8家连锁的梳妆打扮化妆品连锁的闫峰也深切感受到,“近两年化妆品零售生意越来越难做。**明显的变化是,梳妆打扮的顾客进店率明显下降,利润也在降低”。一直寻找转型方向的梳妆打扮,今年5月一改原来的传统模式,增加了总陈列面积40%左右的大日化类产品。
我的时尚女友、南京梳妆打扮遭遇的困境并非个例,“零售寒冬”几乎席卷了整个化妆品行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化妆品零售数据显示,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的5月份,化妆品零售连续7个月呈低迷之势。2016年前5个月,增长率更是直线下滑,并在5月以同比5.9%的增长率跌至谷底,直至6月才出现回暖现象。
在这场寒冬下,感受到客流不足,并与我的时尚女友、南京梳妆打扮一样,从引流的角度考虑去引进非妆品的化妆品店越来越多。品观网(hzpgc.com)主笔吴志刚将这个现象比喻为“客流焦虑症”。“想吸引顾客,需要不断引进聚客的商品,所以有了这些非妆品的出现,并逐渐变成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