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网络信息>移动支付“号角响起”:银行大军投入战局

移动支付“号角响起”:银行大军投入战局

2012-10-2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  编者按  移动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  尽管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尚待出台,相关政策也亟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但银行、银联、运

  编者按

  “移动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

  尽管“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尚待出台,相关政策也亟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但银行、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企业已然“按捺不住”,全面挺进移动支付市场。

  移动支付,这是一块谁都不愿错过的“大蛋糕”。

  抢占先机和银行业务的通盘谋划,是银行必争其的两大关键点。在业内人士看来,移动金融是未来银行大棋盘中的重要一颗棋子,对整盘棋有着深远影响。

  除了提高银行客户的稳定性和黏着度外,移动支付撬动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再次增长是银行更为看重的。

  移动支付“号角响起”银行大军投入战局

  洪偌馨 夏心愉

  2012年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元年。

  一方面,央行牵头起草的“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出台在即,相关政策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另一方面,银行、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企业逐渐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挺进移动支付市场。

  Gartner**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2.12亿,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1715.20亿美元。而预计到2015年,这两项数据将分别增至3.84亿人和4728.05亿美元。

  显然,这是一块谁都不愿错过的“大蛋糕”。

  今年以来,招行、浦发、农行、建行已率先行动,陆续公布了各自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略规划和**产品。而另有多家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移动支付业务的战略规划已提上日程,具体方案正在制定当中。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布局移动支付市场不仅是拓展新业务的需要,更是出于长远战略的考量。除了提高银行客户的稳定性和黏着度外,移动支付撬动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再次增长是商业银行更为看重的。

  移动支付爆炸式增长

  “移动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招行行长马蔚华认为,未来,在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消费方式的变革下,移动支付产业一定会出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在马蔚华看来,银行业本身具有IT属性,“信息技术之于银行业如同空气一样,须臾不可或缺;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

  刚刚就任中信银行行长的朱小黄首次对外阐述中信银行发展新战略时,也特别提到了移动支付。他表示,未来中信银行在保持公司金融业务领域优势的同时,还将重点推进零售领域消费信贷、信用卡透支、移动支付等新兴产品。

  另一国有大行人士向本报记者坦言,移动支付市场是银行的“必争之地”,没有一家银行会放弃这块“大蛋糕”,推出相关业务是迟早的事情。

  “只是现在移动支付标准尚未出台,具体政策还不明朗,而移动支付的应用环境也不够完善,所以表面上很多银行还‘按兵不动’。但其实,相关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都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他表示。

  从目前移动支付的三大参与方来看,以银联、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完善而成熟的资金清算系统,而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则占据着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

  所以,在这个多方竞合的市场,商业银行都选择了与各自的战略伙伴“联手出击”。例如,建行和银联推出的银联手机支付,农行与银联、中国电信合作的“掌尚钱包”,以及招行与HTC联合推出的搭载有招行“手机钱包”应用的NFC手机。

  此前,招行副行长丁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HTC合作只是招行迈入移动支付市场的**步。随后会有更多搭载招行“手机钱包”应用的手机品牌及型号推出,而招行与三大运营商的合作也正在洽谈中。

  而浦发银行则在2010年11月便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双方在移动金融与移动电子商务、基础银行、基础电信、客户服务与渠道共享四大领域开展了32个项目合作。

  巨大的潜在利益

  就当前银行布局移动金融的思路来看,抢占先机和银行业务的通盘谋划,成了两大关键点。

  因为率先布局网银支付,在电子银行时代迅速崛起的招行深知“占得先机”的重要性。“每一次创新都是市场的重新分割。”丁伟认为,对于招行而言,不管是涉足电子商务,还是布局移动支付,其本质是为了稳定客户、黏合客户、服务客户。

  他表示,因为网点数量上难与四大行相竞争,一直以来,招行整体的规划就是通过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来带动整个零售业务的发展。而未来,移动金融亦将成为另一个“引擎”。

  浦发的“占先机”则更体现在对合作伙伴的火眼金睛,与中国**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达成股权合作关系,中国移动作为浦发的单一**股东,持有浦发银行20%的股权。由此,浦发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也与中国移动直接挂钩,亦即,中移动通过战略合作帮助浦发银行提高业务发展能力,就是帮助自己获得利润回报。

  浦发银行移动金融部副总经理薛建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的合作不同于其他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这种基于股权纽带的合作使得双方的利益和诉求有更全面的捆绑。

  在薛建华看来,移动金融还是浦发大棋盘中的重要落子,对整盘棋有着深远影响。他表示,近场支付独特的客户体验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扩充浦发整体个人客户、包括信用卡客户的规模;远程支付,比如手机银行的发展,可为银行其他业务通享,以此来提升整体业务经营能力和客户黏性。

  “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还可交叉销售,来巩固客户交易份额的占比。因此移动金融是银行整体发展的战略性组成部分。”薛建华说。

  在与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中,浦发所看重的是其对浦发银行客户、网点、产品和移动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与提升,而不仅仅是移动支付业务的盈利分成。

  具体而言,中国移动有着覆盖全国的网点和客户群,而浦发则可将部分银行服务延伸至中移动的某些网点,即银行借助移动的营业厅,实现营业网点的延伸,有利于银行增加客户的覆盖面。

  目前移动营业厅中设有的浦发银行自助设备,可提供办理取现、存款、缴费、充值、信用卡还款等多项业务。这样不仅可以占领一些中移动的客户群,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还可交叉销售,来巩固客户在浦发交易份额的占比。

  其次,浦发还可借助中国移动的手机话费数据作为贷款客户的授信参考,对于合格客户发放限额即时小额授信。

  银行的过渡方案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移动支付客户数达到1.45亿户,较2010年增长了61.11%。同时,2011年全年发生移动支付业务2.47亿笔,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09%。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所展现的发展潜力与前景令人兴奋。”德勤在一份名为《2012年~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趋势与展望》的报告中如是形容。

  但报告也在开篇指出,在中国,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各方利益协同长期受到行业政策的影响,加之客户基础较为薄弱,业务的开展只能在区域范围较小的规模上摸索运营,整体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仍处起步阶段的移动支付市场,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采用了一定的“过渡方案”。例如,去年浦发与中国移动推出的联名卡,在NFC手机还未普及之前,用挂坠卡与贴片卡作为过渡产品。

  “这样一来,客户可以在不更换原有手机的情况下,添加一个小挂坠或小贴片便可以在具有银联‘QuickPass闪付’标示的POS设备上使用,实现支付功能。”

  薛建华表示,由于NFC手机还没有普及,大量的苹果手机用户不能使用NFC功能,为了获得这部分客户,同时也考虑到降低初期较高的成本,浦发采取过渡策略来扩大普及面。

  薛建华认为,国内的支付环境还亟待进一步完善,否则即便是POS机改造好了,收银员也不会使用,因此必须要首先拉动客户量,让市场有一定量的客户需求来带动支付环境的成熟。

  据了解,目前浦发的过渡方案收效甚佳,近场支付使用客户已近20万。截至今年6月末,联名卡的贷记账户累计消费3.58亿元,其中6月份卡均交易918元,平均单笔消费金额约为34元。

  除了技术层面的过渡方案外,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的消费额度、资金来源上也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安排。

  以招行**近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为例,“手机钱包”必须通过绑定招行一卡通进行充值,而每次的充值金额**多不超过1000元。

  招行总行零售部副总经理胡滔表示,新消费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客户刚开始用手机支付时只能接受小额度,而随着整个移动市场的成熟,招行会逐渐提高“手机钱包”的额度。

  她表示,招行的“手机钱包”很快便可实现用信用卡来充值,而招行也会根据市场的接受程度随时调整移动支付的实施方案。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近日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商业银行或支付机构在开发移动支付产品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短期推广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应该充分考虑相关的技术措施或业务规则以及支付服务提供者本身的风险防控能力或风险承担能力,在安全和便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相关阅读:

移动 支付 银行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国内网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行业积极“走出去”
阅读下文 >> 支付宝帐户被曝频现安全隐患 能否保支付引质疑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5015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