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夏天天气热,家里的窗户要经常打开。有一天,一只鸽子突然撞进屋子。鸽子很惊恐,它为了寻找出路而横冲志撞,但飞来飞去,也没有看到窗口。为了帮助它飞出去,我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用力挥手往外轰它。鸽子受到这种惊吓,更加找不到方向。我觉得捉住它,然后从窗口放飞它。结果,鸽子开始没有目标地乱飞起来,不时地撞到墙上。**终,我累得疲惫不堪,也没能让鸽子成功地飞出去。
这时,母亲回来了,看到我、鸽子,还有那些打开的窗户,她笑着摇摇头,从厨房里拿出一块面包来,掰了一点面包屑扔到地上,那鸽子就落下来啄面包屑。母亲又把面包屑扔到窗台上,结果,鸽子就飞到窗台上去啄。当母亲把第三块面包屑扔到窗外的天空中,那只鸽子为了追啄面包屑,一下子飞出屋子。
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热情和力量,勤奋和努力,有时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事情走向反面。而运用了满足其需要的小办法,却会使复杂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我对前面提到问题的回答是:唯有能够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拜访才是**有效的。
谈到需求,就不得不谈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这是我们通常知道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笔者以为这个理论构成的三个假设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3)当人的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
我的理解是: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客户的需求,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对我们的客户来说,他们所在的职业已经完全可以得到满足,因为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够影响其行为,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所以我们的策略是要满足客户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总结起来三句话:走进客户交际圈子满足其人际需求,走进客户日常生活满足其情感需求,走进客户工作领域满足其专业需求。走进客户交际圈子满足其人际需求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比如有的客户喜欢打羽毛球,他会有一帮经常聚在一起打球的朋友;有的客户喜欢钓鱼,他会有一帮周末就一起出去钓鱼的朋友;有的客户喜欢打牌,他会有很多的牌友。另外,他们通常也会很看重同学关系,或者来自于同一所大学、同一个学院,或者有同一学术理论兴趣,或者同为某一研究领域交流者的关系。这些都是客户的交际圈子,我们要想办法进入这个圈子,或者帮助他们搭建这样的交际平台,以满足客户的人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