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柴动力已经将业务从单一的发动机领域发展成集动力总成、商用车、汽车零部件三大业务板块既相辅相成又独立运营的‘黄金产业链条’。”在庆典上致辞的潍柴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谭旭光无比自豪。
其实,这种自豪可谓来得底气十足。翻开潍柴多年以来的业绩簿,我们不由地会为之赞叹。从1998年到2010年,潍柴销售收入由7.7亿元提高到911亿元,增长117倍;实现利税由3600万元提高到129亿元,增长357倍;员工收入由5800元提高到5.6万元,增长9倍……
是什么让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浴火重生,成长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呢?记者在潍柴动力65**典期间的所见、所闻也许能揭示一二。
企业**:好舵手
荀子曰:“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一个企业的兴衰与掌舵的领导人休戚相关。随着潍柴动力的蒸蒸日上,谭旭光这个名字已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为庆典的一部分,大型交响工业实景演出于10月21日晚在潍柴的生产车间举行。现场,来自潍柴“三高”试验车队的队长泣不成声:“我们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谭董事长说‘你们所做的一切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谭旭光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却温暖和支撑着这位身材弱小的姑娘和她的车队连续多年战斗在高寒、高温、高原等极限环境里。由此看来,谭旭光的号召力,员工对他和企业的忠诚和爱戴绝非一般。然而,这一切的成就来得何其不易。
1998年,初掌帅印的谭旭光面对的是总计欠债3亿元、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账面上只有8万块钱的企业和半年没有发工资的员工。不过,这个烂摊子并不会让这条硬汉退缩,相反,他创造性地推行“三三制”产权改革,企业轻装上阵,踏上了现代企业道路。在经营业务方面,从单一的发动机扩充到工程机械和发电机等多元化经营。在用人上,更是不拘一格,能者上,庸者下。短短几年,潍柴就在谭旭光的带领下,走出困境,起死回生。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扩充产能对于潍柴来说已刻不容缓。为了解决资金的束缚,谭旭光把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克服重重困难,谭旭光于2004年3月在香港联交所敲响了潍柴上市的锣声,为潍柴募集资金14亿元。由此,潍柴也成为国内首家在港上市的发动机企业。
深谙企业发展之道的谭旭光非常前瞻性地看到,若要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潍柴不能只简单依靠自身的发展,而必须要在重卡行业拥有自己的整车厂。2004年4月,随着湘火炬爆出濒临破产的新闻,谭旭光的机会也悄然来临。经过多方运作,2005年8月,谭旭光以10.2338亿元收购了湘火炬28.12%的股权,成为**大股东。成功拿下湘火炬,淮柴动力形成了拥有整车厂和完整重卡产业链的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