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以及背后的STP战略营销)和分化(以及背后的品类战略)有何不同?
细分立足于找到目标市场,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之所以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是因为构成市场的购买者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形成细分的基础。
分化立足于商业竞争,是从顾客的心智出发,从心智中的既有品类发展出能被心智接受的新品类。新品类和老品类形成竞争关系。
建立在市场细分化基础上的目标市场规模、成长性和赢利性,科特勒认为可以被明确衡量,而通过分化开创的新品类的市场大小通常无法被准确预测,如果分化符合市场趋势,则前途无量;如果只是一种时尚,则只能是昙花一现。
STP中的定位是为着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对产品或服务本身的差异化(更好、更新、更快、更便宜)的确定。虽然后来的科特勒《营销管理》版本中提到了“在目标顾客心目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但体现顾客导向和忽略心智的细分、目标市场选定大大地限制了实现这种定位的可能。
而定位理论中的定位不是指对产品或服务本身做的事,而是针对潜在客户心智中的观念所做的事。它寻求的差异化首先是心智中的差异化。利用分化开创新品类是找到这种位居**的差异化的**途径。
细分需要逻辑、事实、数据,而分化需要商业直觉和洞察力。
从科特勒营销到里斯营销,这是细分吗?
如果你真的懂了二者的区别,你就会回答:不是,是一种分化。
之六:从品牌到品类
以科特勒为代表的传统营销理论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品牌的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商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品牌的要点,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强调打造品牌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先是功能利益的不同(独特的销售主张),后是感性利益的不同(品牌形象论)等(迄今为止,品牌形象论仍在中国企业中占据统治地位)。
科特勒理论没有重视心智,对竞争的激烈程度和信息爆炸程度预计不够。
代表定位理论**成就的一本书——《品牌之源》发现分化是自然界**伟大的力量,也是商业社会**伟大的力量。分化为开创新品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也为利用分化**个开创、主导新品类的品牌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其作者艾•里斯指出,品牌是“消费者心智中与某一品类相关联的一个词语或概念”,“品牌不是形象,品牌是代表品类的名字。”
离开品类谈品牌,品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顾客需要的真是品牌,那为什么你不购买哇哈哈的童装、红塔山的地板、茅台的红酒、活力28的水?
消费者说想要可口可乐,不是他们喜欢可口可乐品牌而是他们想喝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