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相信他人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应的能力、品格或承诺的一种托付。要取得其他人的信任,就必须做出让其他人信任的事情来,以证明你拥有这样的能力、品格或承诺。信任不是说出来的,一定是做出来的。春秋时期,商鞅在变法政策推行之时,担心人们对他的做法缺乏信任,于是就做了一个“南门立木”的举动,这个举动就是为了解决人们不信任的问题的。
南门立木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辞鬼谷孙膑下山”中记载:卫鞅制定了变法的制度,将变法的各项条款呈给孝公,孝公等人商议停当之后,决定请卫鞅颁布变法法令。变法法令还没有进行宣传,卫鞅担心秦国的民众不相信他的变法,如果不相信就不会去奉行。于是卫鞅拿来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一般人都能够扛得动),立于咸阳市的南门,使官吏守护并下令说:“谁能够将这根木头挪到北门,赏给十两黄金。”
当地老百姓去看的人特别多,但他们都觉得很奇怪,没有谁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个敢挪动木头的人。卫鞅说:“民众不肯挪,是不是嫌黄金太少?”于是就把命令改了,如果谁能将木头挪到北门给五十两黄金。众人越来越怀疑不是真的。
这时有一人站出来说:“秦朝的法令从来就没有过重赏,今天忽然颁布了这样的一个令,一定有文章。就算是不能得五十金,怎么也会有一点小小的赏赐!”于是就扛着那根木头,一直抗到北门立在地上。跟随他看热闹的百姓多的都把整个道路堵塞了。官吏于是**将此事报告给了卫鞅,卫鞅于是将那个人叫来了,表扬他说:“能够听从我的命令,你真是好人。”于是拿了五十两黄金给到他,然后卫鞅又说:“我一定不会失信于民的。”这件事情市人竞相传说,都说左庶长令出必行,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
商鞅“恐民不信”,对他的变法就会“不即奉行”,他也知道“秦法素无重赏”,他更知道奖励给那个扛木之人奖励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成良民,能从吾令”,让人们知道他“终不失信于民”。预期的“市人互相传说,皆言左庶长令出必行”的效果也达到了。今后,不管我颁布什么样的法令,不要怪事先人家没有告诉你清楚。
在没有解决信任问题的事情时,商鞅竟然能够主动造势,自己设计出来一个让人们信任的办法。商鞅的确是一位解决信任问题的管理高手,事实也证明他**后的确成就非凡,即便到今天,他的很多变法依然还在起着一些积极的作用。
从齐襄公身上我们看到了轻易承诺不兑现的结果是自己被杀,也看到了诸葛亮信守承诺带来的将锐兵骁,更看到了商鞅能够主动造势以使人相信“令出必行”而后成就的事业。有些人常常去刻意追求管理上的创新,但是在务实的方面却没有做好。真正的功夫,不是新的功夫,而是将一招一势练到**。要提升自己的**,一定要言而有信,人们如果不信任你,那一切就都没有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