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市场营销>谷歌“退出”中国的公关妙棋

谷歌“退出”中国的公关妙棋

2010-03-25 来源:中国贸易网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慧聪商务服务 论及谷歌“退出”风波,有些人认为,Google公开挑战中国政府是不明智的,必将会影响其在华业务,得不偿失;而笔者却认为这是Google的一招公关妙棋,可谓出其不意,一举多得。

    Google作为一家全球**的公司,创造利润、回报股东是其天职。中国作为****的互联网市场对Google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Google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涉黄门”、“产权门”、“审查门”等纷争不断,业绩也不尽如人意,市场份额远远落后于百度。

    股东们对此显然是不满意的,Google需要给其一个交代,稳固投资者关系。借助“退出”这一招,Google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的:各位老板,并非哥不努力,主要是中国的运营环境太复杂。通过PK中国政府,Google找到了“借口”,转移了视线,安抚了投资者,取得了声“东”击“西”的效果。

    但要从根本上说服股东,Google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在华战略,持续创造利润。投石问路,探测中国政府底线,增加谈判筹码便是不二之选,于是,Google走出了“退出”这步棋。请注意:“退出”仅是一种姿态和公关策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离开中国市场。如何把这种“姿态”做真、做高、做美,又不致于真正和中国政府撕破脸皮,考验着Google的公关智慧。

    Google首先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为什么要“重新审视在华策略”、甚至准备退出中国?这不仅仅是因为公司要坚守“不作恶”的价值观,更是为了信息开放、言论自由等人权需要。“不作恶”、“自由平等”淡化了Google的商业动机和目的,为其包裹上一层普世价值的外衣,赢得了道德和舆论的主动。这种高姿态是不可能被驳倒的,因为任何对立面都会被国际舆论解读为“反普世价值”。

    占领道德高地后,Google竭力营造一种悲情氛围,摆出时刻准备“退出”的架势。为了网络自由,作为“弱者”的Google以一己之力公开挑战中国政府,甚至不惜以“退出”为代价,这是何等的“悲壮”!普罗大众天生就同情“弱者”,悲伤“离别”,网友“自发”献花等举动便是明证。借助“示弱”和悲情,Google赢得了部分网友、即消费者的同情和支持,强化了消费者关系。

    此外,Google还获得了美国政府的声援。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和商务部长骆家辉均对“退出”事件表达出深度关切,这也正是该事件**为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地方:Google究竟是为了美国“网络外交”战略充当马前卒,还是主动游说美国政府为其助阵,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二者形成了“统一战线”,共同向中国政府施压。当两国政府激烈交锋的时候,商业色彩开始淡化,政治氛围日益浓厚,Google则悄然退居“幕后”,怡然自得地说:别相信“退出”,“退出”只是一个传说。

    其实,如果仔细阅读谷歌首席法律顾问德拉门德(DavidDrummond)“在华新策略”的博客声明,我们就会发现:“退出”更多的是媒体的解读和演绎,声明中并未明确出现“退出”字眼,更未把话说满,给自己和中国政府都留有相当大的余地。整篇声明处处体现出成熟的公关修辞技巧:“毫不犹豫地重新考虑在华策略”表明了坚定的立场;“我们将与中国政府讨论是否有可能以及如何在法律范围内运营一个无需过滤的搜索引擎”则以商量口吻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刚柔并济,绵里藏针。  Google借助“退出”这步棋,安抚了股东,增加了与中国政府谈判的筹码,为调整在华策略赢得了时间和缓冲。此外,Google还将获得很多隐性的公关回报:缓解因建立数字图书馆而引发的知识产权纷争及其带来的声誉冲击;赢得**人权活动分子、团体的理解,强化了“不破坏搜索结果完整性”的价值观,提高用户信任和忠诚,真可谓一举多得。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网络公关服务规范剑指删帖公司 
阅读下文 >> 新媒体:体系呈多样化 商业模式需完善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4039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