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中央密集调控政策的出台,近期国内楼市有所降温,在具有指标意义的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尽管成交价格仍维持在高位,但房产交割数量却已大幅下挫,其中上海今年1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去年12月大幅减少了51%;另一方面,承受巨大舆论压力的各地政府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纷纷由主要领导出面喊话,厉声谴责高房价之于民生的巨大痛苦,大有与房地产商切割之势。广大百姓似乎也看到了楼市健康发展的一线曙光。
然而,就在各地政府贯彻落实中央调控政策之际,地王却像纸包不住的火一样“喷薄而出”。日前,上海证大置业以92.2亿元的总价、34366元/平方米的楼板价一举刷新上海地王记录。而就在几天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坦言上海房价实在太高了,对上海去年的经济增长中有一半是由房地产拉动的现象感到悲哀,誓言政府将采取切实措施抑制投机和投资性需求。
房地产商吃定地方政府软肋
笔者一点也不怀疑**高决策层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平抑房价以惠及民生的决心,但对地方政府能否真正贯彻中央调控政策以及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却表示严重担忧。当然,笔者也非常理解地方政府在高房价面前较为尴尬的政策行为空间。因为在GDP增长、地税收入等难以抗拒的指标面前,能够给地方政府**支撑的非房地产莫属了。即便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上海尚且高度依赖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何况其它省份了。至于各级各地政府极为看重的税收增长,有的几乎到了离开房地产就是负增长的地步。统计资料显示,去年全国房地产用地出让总价款为1.59万亿元,占土地出让总价款的84.2%。在房地产业高度发达的京沪等地,去年土地出让收入约占税收比重的1/3。地税收入排名全国第三的深圳,去年房地产税收124.7亿元,同比增长34.2%。可以说,房地产商尤其是大房地产商吃定了地方政府的软肋。哪怕他们发发嗲,地方政府的官员们就紧张得不得了。在这种情势下,人们经常看到,地方政府官员一边是安抚百姓式的喊话,谈起高房价来“义愤填膺”,甚至某位直辖市的副市长也声称自己年薪只有15万元。似乎这样级别的官员也买不起房子;一边又拼命卖地,致使地王不断繁殖。这使人很难相信各地政府是在“坚决贯彻中央调控政策”。
必须戒掉房产之瘾
毋庸置疑,房地产业已经深度嵌入到中国经济的绝大多数毛细血管中,这既是经济繁荣的动感符号,又是经济畸形的**表征。客观地说,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点。但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如果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实在是饮鸩止渴。如今,在投机盛行的国内房地产行业,市场秩序已被破坏,部分既得利益者在攫取巨额财富后正利用政府对房地产泡沫可能破灭的顾忌直接或间接地绑架政府决策。这绝非好的市场经济的表征!何况,只要是泡沫迟早要破灭。20年前不可一世的日本,其泡沫经济破灭的教训理应值得中国镜鉴,美国的前车之鉴同样深刻。笔者预计,一旦地产泡沫破灭,进而爆发系统性经济与金融危机,后果恐怕要比美国和日本严重得多。因为中国的投资渠道狭窄且不畅通,普通市场主体将大部分财富配置到房地产领域,一旦泡沫破灭,财富蒸发,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将非常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本位币,使得中国无法像美国那样在遭受国内经济和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外辐射风险;而且在既有的政经格局下,西方主要国家甚至有可能联手打压中国,乃至集体做空中国经济。这种潜在的国家利益风险,恐怕是视野相对局限的地方政府官员们未必洞察得到的。
为了化解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各地政府理应拿出一揽子治本方案,尽快改变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力争让百姓真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否则,如果只是打着调控旗号,在与中央进行非合作性博弈的同时,却与房企大演双簧戏,其结果只会让房企吃定地方政府软肋,**终将房地产变成经济发展的鸦片,欲戒不能。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