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于洋的。于洋出生于1930年,1945年参加革命,1947年演出电影《留下他,打老蒋》,并参演了新中国**部电影——《桥》以及《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诸多备受好评的影片。1977年他转任导演,拍摄了《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里是我的家》等电视剧……直到今天,他仍然在思考,仍在关注电影界,仍在关心年轻人。
盛夏季节,笔者走进于老位于北京北太平庄北影宿舍的家,采访这位老人。年近80的于老脸色红润,一头浓密的银发,颇为和蔼可亲。
“不要一门心思跟着钱走”
“现在有些年轻演员接戏时首先看人民币,然后再看剧本,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日前,中国电影家协会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于洋如是说。说到痛心疾首之处,于老不禁泪下。然而,此言一出,也在老中青演员和评论家当中引发不同看法。
于老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他向笔者解释,这源于一个年轻演员在某次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接戏既不买名导演的账,也不看搭档与剧本是否优秀,只看剧组给自己出的“身价”,谁出的高,就接谁的戏。于老说:“我不认同这种做法。我并不反对演员挣钱,问题是这个钱怎么挣,想挣钱的话一定要把自己真正的业务搞好,要是放在我身上,如果社会给予的回报超出了自己的付出,这个钱到我手里头也不舒服。”
对于现在一些演艺界人士做一个广告、唱一支歌、拍一部电影就有一两百万人民币可拿,于老觉得这不太合适。他加重语气反问道:“人活着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钱吗?”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是人民币的俘虏。只追求钱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于老觉得,现在有些大腕级的明星,挣的钱确实很多,但他们已经远远地脱离了生活和人民了,这是错误的。“人不能忘本,如果没有国家就没有个人。不应该国家为个人服务,而是每个人都要为国家服务。”
于老说,他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不愿把文艺工作者用“大腕”、“明星”来形容和定位,“我们那个年代不讲这个,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我做这个工作,你做那个工作,但是我们大家是一起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工作的,工作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提倡德艺双馨十分重要”
某报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片酬是衡量明星价值的行业标准,只谈艺术不谈钱并不能保证作品的品质,对于演员来说,德艺双馨是很难做到的。于老说,他看到这篇文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笔者面前,他激动地敲了敲桌子,“这篇文章说德艺双馨很难做到,我们有很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们已经走了,现在还在的老艺术家们,比如张瑞芳、于蓝、田华、王晓棠……他们难道不是德艺双馨吗?”
老的文艺工作者很多都做到了德艺双馨,那么现在演艺圈的主力呢,他们做得如何?“现在我们也有好的演员,也有德艺双馨的演员。”于老笑着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八一厂的李幼斌,还有总政歌舞团的黄宏等,他们还都在深入生活,考虑一些非常严肃的问题。”于老觉得,电影演员、导演,都要多思考一点。接一部戏之前,认真考虑一下它的社会影响,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考虑这些问题。
如何在演员中提倡德艺双馨呢?于老说,虽然现在很多演员都没有什么单位,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组织,比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表演协会等,要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把电影工作者们团结到一起,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在这些组织中要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作风、思想?我坚定不移地讲,就是要提倡德艺双馨。”
“我是不做广告的工薪阶层”
“20年前,有人让我做广告,当时给我出价120万人民币,我没做。后来陆陆续续也有别家找我做广告的,什么酒的、老年药物的都有,营养品的**多,我都没做。”于老并不反对别人做广告,但是他不做。为什么呢?“我这一辈子拍电影,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这些形象是代表我们民族电影、民族文化的,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是很多电影工作者共同创造的。做商业广告有时候会影响这个形象。我不愿意通过一瓶酒、一盒烟或者一种药来玷污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于老说,他不是**坚持这个原则的,张瑞芳、于蓝、田华、王晓棠、王心刚等老艺术家也都如此。于老说,他们现在做一个广告,也可以得到一两百万人民币,甚至更多一些,但是他们没有做,因为他们觉得广告不仅仅是要对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
在现在这个明星拍电影、做广告收益巨大的时代,很难想象作为**演员的于老竟是个纯正的工薪阶层。所以有亲戚问于老是不是挣了很多钱,也有人说于老至少有上千万元人民币的存款。于老爽朗地笑了,“这是开玩笑,我是工薪阶层,挣的是工资,和现在拍一部电影就得几百几十万可不一样啊!”
于老也不是不能接受新事物,“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追求,不过我们那时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我们那代人**的愉快和安慰。”
“哪儿用哪儿到”
审一部电影、看一个剧本,给200块钱酬劳;参加各种活动,往往是义务出席……于老风趣地戏称自己“物美价廉,哪儿用哪儿到”。
于老担任过两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现在则是名誉会长。所以现在主要关注的还是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这方面。他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了3届海淀区政协副主席,也当过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中国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于老现在还经常参加一些协会的活动,比如逢年过节到失足青少年教育学校,和他们在一起座谈,讲一讲心里话。
“当然我不可能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奔波在**线,因为电影是年轻人特别活跃的**,我上了年纪之后,能做点补充性的工作,我就从心里面高兴。力所能及地做一点事情,这样才不虚度时光。”
于老现在还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工作,一些重大题材的影片从剧本到拍摄完成他都关注过,比如他一直在关注《建国大业》的摄制,还提了一些意见。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于老和王晓棠、唐国强、王馥荔、陆毅等表演了配乐诗朗诵《历史将**记住》。8月6日,他还出席了在青岛召开的第12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颁奖典礼。
于老也经常参加下基层活动。“我出去之后发现群众渴望文艺家们到他们中间去,他们是那么高兴。文艺工作者不要把自己关在宾馆、别墅里面,应该多下基层。”看到群众开心,他自己也开心;看到群众的笑脸,他的脸上也绽开笑容。近来,于老下基层去过江苏,去过新疆,近期他还计划到西北去。
希望年轻人保重身体
于老年近八旬,还经常参加一些活动,甚至长途跋涉,笔者很自然地希望他多保重身体,然而,他却先说出“希望年轻人保重身体”的话。
于老说,人到老年需要“心静”,但是他也常常心潮起伏。“搞艺术的人容易激动。看到年轻人哪一点做得好,我就很兴奋;如果遇见我喜欢的年轻人,我有时候都想流眼泪,我觉得看到了一种希望。”不经意间,于老的眼圈红了。“我看到有为的年轻人,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儿子,他当时真是不知道爱惜自己啊,我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走的时候,我也差点就‘过去’了,现在稍稍平静了一些。我要提醒很多年轻人,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于老的儿子于晓阳,曾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拍摄过《翡翠麻将》、《大海风》、《开着火车上北京》等多部电影与电视剧,他的妻子是**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2005年,由于筹备电影《北纬30度》,赴湖北选外景过程中过度疲劳的于晓阳,在返京的火车上因公殉职。于老哽咽地说,儿子当时连续熬夜20多天。“我过去对儿子要求的太多,从我儿子走之后,我更多的关注年轻人。年轻人生活在现在的非常时代,他们的任务非常重,常常给自己加压,这样身体会承受不住的。年轻人忘我奋斗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身体!”于老含着眼泪说。
于老还说出了自己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做一个演员也好、一个歌唱家也好、一个导演也好,做任何职业都好,一定要有一点思想,要有一种责任感,要有一颗火热的心,来拥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时代。”于老践行了这句话,现在他把这句话留给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