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山东济宁市全市有11家县级以上医院与13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帮扶式托管关系。有报道称,这种“医联体”模式,不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价廉和便利的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还让原本难以生存的基层医疗机构重获生机。
救世主来了?只怕未必。
基层医院为什么会门前冷清?常见的说法是医疗服务水平不行,也没有人才。但认真思考一下,基层医院真的不具备提供常见病的诊疗服务水平吗?当然不是。基层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一样,都经过卫生部的统一考核才执业上岗。
一种糟糕的模式是:“没有病源—待遇福利发展前景差—吸引不了人才—进入恶性循环”。无论是从现实的待遇还是未来的发展来看,医生都不可能到缺少病人的地方去执业。一种理想的模式是:“足够多的病源—待遇福利发展前景好—优秀人才愿意来—进入良性循环”。很不幸,现在多数地方恰恰处于**种模式。
没有病源的根本,恰恰是竞争过度导致三级医院疯狂扩张惹来的。在行政护犊下,大医院得到**多的竞争要素。**的医疗资源——人才被人为垄断在三级医院。“大医院”病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患者的盲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医院的来者不拒。当很多大医院的**抱怨把过多时间精力耗费在看常见病上而不是复杂的专科疾病的时候,就应该能预见医疗界的“大鱼吃小鱼”正在发生。
原本,医院分三级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分工合作:二、三级医院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二级转诊。其次是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一级医院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两者只是分工的不同,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成为**的医院。但现在,三级医院却被人为包装成**的医院,成为**品牌,他们总是提供“高大全”式的医疗服务。三级医院把一级医院的功能都全覆盖了,眼里没有分工合作,只有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和病源。实际上,这才是基层医院水深火热的主要原因。
加入医联体,其实等于隐形的品牌加盟——借我的品牌和资源给你,但得给我丰厚的经济回报。在山东济宁这里,医联体是行政化的结果,等于公立医院抱团合作,使大医院得以进一步扩张发展。民营的医疗机构及诊所的地位必将进一步被削弱被边缘化,难以抵御这种权力撑腰下的残酷竞争。
“医联体”模式应该推行,但应该是市场化的结果,让公私力量得到平等的发展环境,各有所发展,避免垄断加剧。当市场上只有一店独大,当选择权**后变得单一狭窄,消费者的话语权和博弈权就会因此被削弱,很难真正享受到价廉质优的服务。
进一步说,三级医院回归自己的职能本分,放弃功能上的全面扩张,将主要精力放回到解决危重疑难病症和教学科研上来,把常见病的市场还给基层医疗机构。这样,无论是大医院病还是基层医院的发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医联体”模式的前提应该是淡化竞争,强调合作。很遗憾,在济宁当地的这种模式中,仍没有看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