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名片
五桂村位于余姚梁弄镇北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全村村域面积约2.25平方公里,下辖黎明、西孙、浣溪三个自然村。目前,全村有31个村民小组,826户人家,共计村民2509人。村内有市、镇教育文化单位5家,是梁弄镇的文化教育中心。**的浙东第二藏书楼———五桂楼,就坐落在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古村里。
村名典故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间,梁弄书生黄澄量因酷爱收藏书籍,故“于宅南创楼三间,庋藏卷轴”。该楼藏书规模仅次于天一阁,藏书量**多时达6万余册,有“浙东第二藏书楼”、“藏书之富甲越中”的美称。
之所以将此藏书楼命名为“五桂楼”,其中还蕴藏着一段故事。据黄氏宗谱记载,后唐时期,有个叫黄定远的人在梁弄安家,其第六代孙黄远美,生有八子,1159年至1170年间,其中黄必腾等五个儿子先后登科中举。过去,中举叫“蟾宫折桂”,因此,家中五子被称为“五桂”,一时名声大噪。
宋高宗对他们非常器重,说有“经济之才,宏博之学”。后来,五子同时衣锦荣归,高宗赠以《五子还乡》诗,诗中有“仙籍桂子香”之句,明朝时,村民以此为荣,将此称为“五桂传芳”。为纪念五位祖宗,后代黄澄量将藏书楼定名为“五桂楼”。
2001年4月,经行政区域调整,黎明、西孙、浣溪三村合并,因村内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五桂楼,因此,合并后村子得名为“五桂村”。
记者探访
“七十二峰草堂”横匾高悬
步入五桂村的几条老弄堂,缓步前行,看着灰黑的屋瓦,陈旧却依然精致的木刻窗沿,随处都能体会到岁月的醇厚味。五桂楼就坐落在这样安静的弄堂里。
五桂楼为三间二层的五马髟木结构楼房,坐南朝北,东西两侧筑有风火高墙,颇有清代建筑特色。在高墙包围的庭院里,鹅卵石平铺的地面上,种着一棵桂花树和一棵柿子树,中间再点缀以石块砌成的盆景,质朴静雅,又充满生气。
推开五桂楼的大门,一块高悬的横匾立刻映入眼帘,上头刻有“七十二峰草堂”六字,苍劲有力。
据了解,原横匾为清代书法家吕屐山所书,目前被完好地保存起来了。现悬挂的横匾是根据原匾,仿制而成的,虽不是真迹但却依旧传神。
而说起“七十二峰草堂”这名字的由来,也和这片风景秀丽的土地息息相关。传说,古时在五桂楼登高远望,能看到四明山七十二峰,如屏风一般围在梁弄镇四周。北岭南峰,东岩西谷,秀峰玲珑,翠浪起伏,所以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
珍藏书籍万里香
越过厅堂,沿着半米宽的楼梯走上二楼,这里就是五桂楼的“精华”所在。楼上的5个房间里,共有24个木质书橱,这些书橱高约2.5米、宽达2米,依次排开用以藏书。其中,20个书橱专门用来陈列古籍,还有4个同样大小的书橱,则用来存放珍藏的手抄本和书画碑帖。
久经岁月,书橱门框早已泛白,里面珍藏的书籍也被转移到了保存条件更好的博物馆,但这份浓浓的书卷气,依旧萦绕在五桂楼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当手指触碰上书橱门框时,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初的辉煌。
据村民介绍,黄澄量一生笃信“积财与子孙,不如楹书与子孙”,仅他一人之力,便有5万多卷善本。黄澄量死后,其子黄药溪又买书1万余卷。清光绪时,黄氏自编的《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里,已记载有经史子集等6万余卷。
除了爱好藏书,黄澄量也喜欢阅书,他不仅允许子孙“登楼读楹书”,同样欢迎文人学士登楼阅读。对待远道而来的友人,黄澄量不仅免费提供阅览,还慷慨供应膳食。除此之外,他还经常邀请名流学者来此传道授业解惑,因而众多文人诸生不辞劳苦,纷纷来到四明山麓脚下的五桂楼里阅书、论事。
百年流传,藏书、阅书的习惯逐渐成为整个村落的文化传统。目前,五桂楼村800多户人家里,近一半家庭家里都有独立藏书室,其中藏书**多的家庭有千余册。伴随着“五桂楼”的存在,古村浓浓的书香将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