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发展的网购,如今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快递业由此蓬勃兴起,成为连接消费者与商家的便利通道,使彼此交易的成本直线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购,是因为这让个人在购物的时间成本、出行成本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获得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体验,技术进步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使相关业态的发展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国家邮政局去年公布的 《2011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的企业已达到7500家,快递从业人员已经超过70万,占市场份额95%以上的快递企业纳入了许可范围。伴随着国内网购、电商的迅速发展,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
因此,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里的快递员,成了人们生活中“**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携带的不仅是天南海北发来的货物,还有附于其上的海量个人信息,包括家庭地址、私人手机、姓名等等。货物在包裹里密封保存着,而这些信息则在光天化日之下招摇过市。现在的情况往往是,当消费者签收货物关上家门之后,这些个人信息却**地留在了门外,或者在大大小小的电商网站里,或者在不同的快递公司处,几乎处于无保护状态之下。
由于电商网站往往采用依托于交易量的信用评级制度,众多小卖家为迅捷达到高等级的信用度,研究出了新招:用真实的快递单号“炮制”出逼真的虚假交易。由此,众多专门交易快递单号信息的网站随行就市,并衍生出一条丰腴的灰色产业链。快递业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又一 “重灾区”,网上由此出现了多个专门交易快递单号的网站,每条信息售价从0.4元至2元不等,并附带“生成底单 (发件联)”等配套服务。这些交易网站显示,被交易的快递单号来自市面上常见的多个快递公司,有些网站还特意还注明“单号来源于各地快递员”。这种为了获取信用而使信用成为可交易物的行为,**终会导致消费者的个人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
现在,只要有手机的人,没有不接到垃圾短信和推销电话的。当然,这些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可能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从快递业这个庞大产业里流出的信息量**不小。当陌生来电能准确报出你的姓名、家庭地址时,恐怕除了被骚扰的不愉快感之外,谁都会感到隐隐不安。事实上,随着个人网购习惯的建立,一个消费者的偏好记录便会随之产生,通过其购买物品的价格、类型以及购物行为的频率、时段等等,往往能分析出消费者大致的收入情况、社会地位和消费意愿,可以说是销售部门求之不得的市场调查结果,利用这些信息定期定点进行大量的“电话轰炸”,很容易形成不错的业绩。事实上,当一张薄薄的快递单据从网站的交易中自动生成时,消费者不仅对商品本身支付了金钱成本,同时也支付了信用成本。从商家到快递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义务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承担保密责任,这是交易本来就应该具有的题中之义,这种契约精神的坚守,并不以交易从现实转移到网络而发生改变。
对于当前快递行业隐私泄露的弊端,相关部门一直在推动行业规范完善的进程,“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客观来说,快递行业的**发展,也没有留给主管部门太多研究管理办法与细则的时间,同时这还需要相关行业立法的推动,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软性的道德自律与硬性的制度保障双管齐下,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就会更安全。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作者:郁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