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我国银行揽储大战走在囧途

我国银行揽储大战走在囧途

2013-01-05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敢赌的去放贷,有钱的去买信托,求稳的去理财。对普通百姓而言,追随银行的揽储大战去存款或买理财产品不失为良策。  每到月末

“敢赌的去放贷,有钱的去买信托,求稳的去理财。”对普通百姓而言,追随银行的揽储大战去存款或买理财产品不失为良策。

 

  每到月末、季末、年末时点,各大银行总会刮起揽储风,如同电影大片一样如约上演。今年爆棚的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投资成本仅3000万元,却收获了超10亿元的票房收入。然而,连续多年的银行揽储大战不但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徒然增加银行成本,而且令各方身心俱疲,用走在囧途来形容**贴切不过。

 

  银行揽储的直接动力是应对存贷比考核。按照国内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的存贷比要达到75%,也就是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要大于75%,而考核一般是月底、季末和年底,为了达标,每到这个时间点银行不惜高息揽储,或者以理财产品的方式变相揽储,确保存贷比在合格基准线上。

 

  社科院近日发布的《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前三季度已累计发售约2.39万款产品,远超2011年发行量总和,全年的发售量将不低于3万款,募集资金规模流量不低于20万亿元。另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8777款,大约是去年的1.8倍。

 

  2011年年底超短期理财被叫停,擅自提高利率更是早被明令禁止,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揽储方法花样翻新,常见的有暗记高息返点返现金、有奖储蓄、减免或报销其他业务手续费、赠送礼品、提供境内旅游、支付客户子女入学费等变相提高利率;还有借办信用卡、购买理财产品、第三方存管等业务名义向客户返现金、送礼品或购物卡等。

 

  银行理财产品变身为同业存款的行为屡禁不止,年底岁初火爆发行的跨年理财产品就有打“擦边球”高息揽储的嫌疑。正因为热衷于发放理财产品,不少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各分支机构存款考核、奖惩力度,激励业务员多拉存款。部分银行还要求贷款客户将基本户开在本行,以增加存款。此外,不仅中资银加大了揽储力度,外资银行也加入了揽储阵营,利用外币存款利率开打价格战。

 

  银行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基于时点的信息披露,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导向,是存款“冲时点”的内在动因。但是,其中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这种高息揽储的情况,给整个货币政策包括整个金融秩序带来了一些混乱。大家竞相采取高息揽储的方式使得银行存款量在短时间内猛然出现跳升,又导致M2出现突然性变化,会给央行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一些困扰。

 

  当然,解决银行理财产品变相揽储的根本方法在于,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倒逼银行市场创新。去年6月8日,央行放开银行利率自主定价空间,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在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动10%。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在存贷比的流动性监管要求下,应改变高息揽储的观念,悉心培养客户,不能一味依靠存款补充流动资金,应该多在业务创新上下工夫,走出揽储大战的窘境。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俞悦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放松管制创新转型券商求变备战2013
阅读下文 >> 2013年中国股市:聚合改革正能量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6092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