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个体化用药前沿研讨会现场
个体化医学的实施与现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和DNA元素百科全书(ENCODE)的问世,使疾病发生的遗传基础得以阐明,并疾病预测、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实现得 以可能。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个体遗传结构选择适合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可显著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药物毒性, 个体化药物治疗或将成为医学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和遗传药理研究所所长周宏灏表示:“遗传因素是造成药物反应个体和种族差异的主要原因,人类遗传和基因多态性不仅引起临床药物药效和毒性的个体化差异,也导致许多已经进入市场的新药在突变基因携带人群中发生严重毒性而被撤出市场。”
个体化医药的必然性
在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错误用药而受到伤害,有近10万人因为错误用药而导致死亡,这一数字甚至比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总的死亡人数还要多, 已成为第4至第6位的死亡原因。在中国,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用药不当,抗肿瘤化疗药物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低于70%,约有20%-30%以上的病人接受 了不恰当的药物治疗。发病机理和基因水平的差异使患者对治疗药物具有不同的反应,不合理用药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错过**治疗时机,甚至造成死 亡。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现代医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们开始从基因水平进行疾病的预测和治疗。
“药物基因组学的产生和发展为从基因水平研究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利用实验手段进一步的揭示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反应之间的关 系,**终确定药物效应有关的标记,通过检测与分析这些标记确定患者属何种人群来选择疗效**的药物和**剂量,从而真正达到用药个体化的目的显得越来越重 要。个性化用药已逐渐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院长贺林教授如是说。
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面临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品被FDA贴上了“基因检测”的标贴,而新药批准的同时也批准了该药品基因“伴随检测”的试剂盒。然而,个体化治疗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上、认识上和政策上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西北大学副校长陈超教 授认为,“首先,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基因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因此分子靶标的发现和验证非常困难;其次,在分子靶标的临床验证中,实验样本的体积和对照组 的设立也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对于基因检测技术本身,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正常组织的混杂,不同取样位置的样本检测结果往往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因此对于取 样和临床病理学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基因检测根据其检测内容不同,检测方法也不同。”
“在认识层面上,不同的群体有着各种的顾虑或担心:对于患者,往往担心基因检测后被拒绝使用某种“有效”药物,而失去疾病的治疗机会;药物研发企业 担心药物基因检测会影响他们的利润;医保机构和患者家属也担心基因检测费用的问题。在政策层面上,对于药物研发和检测试剂的共同批准,管理机构也缺乏完善 的政策。对于以上各种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陈超教授补充到。
个体化用药在抗肿瘤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石远凯教授就晚期非小细胞型肺癌治疗的**进展及趋势做具体介绍,“据研究统计,超过半数的亚裔非选择性肺腺癌人群 EGFR突变阳性,亚组分析提示亚裔男性和吸烟患者仍有较高EGFR突变率,所有的腺癌患者特别是亚裔人群均应做EGFR 突变检测,随着EGFR-TKI及crizotinib等靶向药物在NSCLC的治疗取得显著成功,靶点的检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肺癌临床试验占 **临床试验近20%,这些研究结果将大大促进我国肺癌领域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信号传导通路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开始应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研究。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的失败,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胃癌的高度异质性,如何实现细胞毒药物和靶向药物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个体化治疗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从胃癌生物学特征、药物治疗现状、临床研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临床问题阐述了胃癌个体化药 物治疗问题与进展,她表示:“胃癌每年的新发病例还在逐年上升,今年约47万,占全球一半病例,胃癌与肝癌死亡率相近,仅此于肺癌。针对胃癌这一异质性特 别强的肿瘤,沿用传统方法,想让所有患者都能从一种同样的治疗中获益是不可能的。”
演讲嘉宾纷纷呼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临床医疗机构多方合作,推进我国个体化用药发展。
随着药效差异、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临床试验和新药开发的损失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诊断学、纳米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 个体化药物治疗纷纷启动,标志着个体化用药时代已经到来,但同时医疗体制及政策的不完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还有待探索等问题使得个体化用药之路充满了机 遇和挑战。(生物谷 Bioon.com)11月1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培训部,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生物谷承办的“2012个体化用药前沿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大会为期两天,邀请了贺林院士、周宏灏院士、陈超、胡大一、石远凯、沈琳、蔡卫民等二十多位国内**临床医药科研及临床**以及跨国制药企业代表等发表学术演讲及主题讨论,吸引了300余位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关注后基因组时代的个体化用药发展。
2012个体化用药前沿研讨会现场
个体化医学的实施与现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和DNA元素百科全书(ENCODE)的问世,使疾病发生的遗传基础得以阐明,并疾病预测、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实现得 以可能。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个体遗传结构选择适合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可显著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药物毒性, 个体化药物治疗或将成为医学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和遗传药理研究所所长周宏灏表示:“遗传因素是造成药物反应个体和种族差异的主要原因,人类遗传和基因多态性不仅引起临床药物药效和毒性的个体化差异,也导致许多已经进入市场的新药在突变基因携带人群中发生严重毒性而被撤出市场。”
个体化医药的必然性
在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错误用药而受到伤害,有近10万人因为错误用药而导致死亡,这一数字甚至比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总的死亡人数还要多, 已成为第4至第6位的死亡原因。在中国,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用药不当,抗肿瘤化疗药物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低于70%,约有20%-30%以上的病人接受 了不恰当的药物治疗。发病机理和基因水平的差异使患者对治疗药物具有不同的反应,不合理用药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错过**治疗时机,甚至造成死 亡。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现代医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们开始从基因水平进行疾病的预测和治疗。
“药物基因组学的产生和发展为从基因水平研究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利用实验手段进一步的揭示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反应之间的关 系,**终确定药物效应有关的标记,通过检测与分析这些标记确定患者属何种人群来选择疗效**的药物和**剂量,从而真正达到用药个体化的目的显得越来越重 要。个性化用药已逐渐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院长贺林教授如是说。
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面临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品被FDA贴上了“基因检测”的标贴,而新药批准的同时也批准了该药品基因“伴随检测”的试剂盒。然而,个体化治疗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上、认识上和政策上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西北大学副校长陈超教 授认为,“首先,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基因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因此分子靶标的发现和验证非常困难;其次,在分子靶标的临床验证中,实验样本的体积和对照组 的设立也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对于基因检测技术本身,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正常组织的混杂,不同取样位置的样本检测结果往往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因此对于取 样和临床病理学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基因检测根据其检测内容不同,检测方法也不同。”
“在认识层面上,不同的群体有着各种的顾虑或担心:对于患者,往往担心基因检测后被拒绝使用某种“有效”药物,而失去疾病的治疗机会;药物研发企业 担心药物基因检测会影响他们的利润;医保机构和患者家属也担心基因检测费用的问题。在政策层面上,对于药物研发和检测试剂的共同批准,管理机构也缺乏完善 的政策。对于以上各种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陈超教授补充到。
个体化用药在抗肿瘤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石远凯教授就晚期非小细胞型肺癌治疗的**进展及趋势做具体介绍,“据研究统计,超过半数的亚裔非选择性肺腺癌人群 EGFR突变阳性,亚组分析提示亚裔男性和吸烟患者仍有较高EGFR突变率,所有的腺癌患者特别是亚裔人群均应做EGFR 突变检测,随着EGFR-TKI及crizotinib等靶向药物在NSCLC的治疗取得显著成功,靶点的检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肺癌临床试验占 **临床试验近20%,这些研究结果将大大促进我国肺癌领域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信号传导通路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开始应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研究。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的失败,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胃癌的高度异质性,如何实现细胞毒药物和靶向药物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个体化治疗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从胃癌生物学特征、药物治疗现状、临床研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临床问题阐述了胃癌个体化药 物治疗问题与进展,她表示:“胃癌每年的新发病例还在逐年上升,今年约47万,占全球一半病例,胃癌与肝癌死亡率相近,仅此于肺癌。针对胃癌这一异质性特 别强的肿瘤,沿用传统方法,想让所有患者都能从一种同样的治疗中获益是不可能的。”
演讲嘉宾纷纷呼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临床医疗机构多方合作,推进我国个体化用药发展。
随着药效差异、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临床试验和新药开发的损失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诊断学、纳米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 个体化药物治疗纷纷启动,标志着个体化用药时代已经到来,但同时医疗体制及政策的不完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还有待探索等问题使得个体化用药之路充满了机 遇和挑战。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