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服饰资讯>广交会带来“洋外衣” 中国企业当自强

广交会带来“洋外衣” 中国企业当自强

2012-11-10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日前,被视为2012年末和2013年初外贸风向标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广州落下帷幕。由于世界经济尚未回暖,此次广

日前,被视为2012年末和2013年初“外贸风向标”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广州落下帷幕。由于**经济尚未回暖,此次广交会交出的成绩单并不美好。

  然而与广交会成交金额、参与人数双双下滑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此次广交会上向中国企业“出售或者出租意大利老品牌”的意大利商人罗曼·杰罗诺克生意兴隆——许多本土企业争相抢购“洋品牌”,**高价甚至超过百万欧元。

  据了解,此次除了国人较为熟悉的家具、服装、纺织品等传统行业有意大利品牌可供出售或租赁的以外,还有不少本土企业在求购体育用品、小型家电、餐具等领域的意大利品牌。

  若仔细分析,本土企业购买洋品牌的目的或动机无非是为了开拓海外销路,或是为了给内销增添“光环”,令产品对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

  “一方面,中国企业透过购买洋品牌来开拓海外销路,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减少进入海外市场的阻力,增加企业销售量;同时国际市场的考验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度和技术含量,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另一方面,至于给内销增添‘光环’则主要是‘品牌’在起着关键作用。企业抓住国内消费者对进口洋品牌的信赖,可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市场,满足消费者心理方面的喜好,有利于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和推广。”

  事实上,品牌“洋味重”的现象在服装、家具、家纺等行业中一直长期存在。

  在国内市场对企业品牌价值评价尚无明确定量标准的情况下,是否被评为“**”或“中国名牌产品”,也许可以简单衡量一个品牌是否受欢迎。目前在服装业有51个产品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中含有英文字母或以英语译音为名的品牌有30个,品牌“洋化”现象非常普遍。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从改革开放之初留下的“国外品牌好于本土制造”印象长久以来一直存在。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53.3%的国内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比较有“洋味”的服装品牌,认定国内品牌的仅16.7%。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服装等时尚类消费“崇洋”倾向更明显。

  “国内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和洋品牌的质量评价有很大差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刘青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因为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消费者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以准确评价产品质量的好坏。而同样的产品,消费者对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的信心不同,自然会对其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由此来看,本土企业购买“洋品牌”的确是出于市场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购买”结束并不代表未来产品销量便可“高枕无忧”。

  “一个品牌背后往往承载着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评价,为了维持品牌价值,企业必须注重对消费者信心的维护,而这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产品本身的质量能给予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刘青认为,如果企业只是披上“洋外衣”,不从根本上持续改进产品质量,购买“洋品牌”将**多带来短期效果而非长期效益。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加大,中国消费市场将面临更多外国**品牌的选择。对企业来说,培育一个**品牌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需要企业文化、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实践。购买洋品牌的行为,可看出我国企业对品牌的重视。”朱庆骅指出,在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情况下,企业将面临转型,对一些“微利”企业来说,通过国外**品牌带来的品牌效应也或许能在短期内为自己赢得了一丝喘息空间。“但中国企业要想在长期内获得更好发展,还要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中国产经新闻报)

相关阅读:

广交会 洋外衣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营销策划
阅读下文 >> 苏宁易购叫板淘宝 “双十一”将现电商模式之争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52166.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