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数码电子>中国IT业:第四“极”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IT业:第四“极”是如何炼成的?

2012-07-25 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  2011年,四川全省平板电脑产量2043万台,居全国第一;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四川生产;四川全省彩色电视机年产1116万台、

  2011年,四川全省平板电脑产量2043万台,居全国**;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四川生产;四川全省彩色电视机年产1116万台、集成电路产量27亿块……

  2012年,这些数据还在不断被刷新。据工信部发布的2012年1-5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各省区市数据显示,四川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加50.3%,雄踞中西部**。

  戴尔大中华区总裁杨超曾说:“成都可能成为戴尔全球重要基地。”如今,在中国IT业版图上,四川IT业总体规模已经稳居中西部**,紧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IT极。

  中国IT第四极,这个称号实至名归。我们不禁探寻——

  高瞻远瞩

  探析四川IT何以造“极”

  四川省委、省政府对IT产业发展可谓高瞻远瞩,早在10年前,就让四川IT业赢在了起跑线。

  早在世纪交替之际,为解决以全省生产电子元器件缺乏全产业链,产业发展陷入泥潭的困境,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决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六大支柱产业**和实现对外开放、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作为发展四川经济的“一号工程”。

  2010年10月,**颁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被重点推进。

  政策一出台,四川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大举承接IT产业转移。四川冲刺IT第四极的号角正式吹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次信息产业的转移,特别成立了四川省重大引进项目办公室等相关组织机构和领导小组。”四川省信息化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建疆告诉记者,专项机构将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并配套各项政策给予**支持。

  在李建疆看来,集中和调动全省力量,大力推动IT产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充满前瞻性的决断。

  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各职能部门积极响应,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截至2010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超过50家生产性IT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11家全球软件20强、5家外包企业20强也相继落户蓉城。仁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明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四川给IT产业提供了非常充分的资源和优秀的人才,我们希望在未来十年将公司生产和研发基地都转移到四川。”

  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联想、华为、富士通等中外电子信息产业巨头的到来为四川IT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四川经济带来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130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完成710亿元GDP,220亿元财政总收入。同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417亿元,而2007年这一数据不足千亿。

  十年,高瞻远瞩,步步为营。四川省委、省政府充满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让四川在这场IT产业承接赛中赢在了起跑线上,为四川IT业登峰造“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珠联璧合

  破解第四极崛起的“成都之道”

  作为IT产业中**年轻的一极,四川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布局思路。

  以核心成都市为例,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成都位于产业链的中心位置,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成都吸取了此前三个IT产业极的教训,坚持在增加总量的同时保证发展质量,瞄准高端项目,低端项目基本不引进。而低端相关配套项目则承接给周边县市。

  这一举措让成都很好地规避了此前的三个IT产业集群的通病——行业选择标准较低、门槛限制不高而导致土地等资源未得到**化。

  珠联璧合的战略眼光不仅体现在此。早在3年前,四川省政府就出台了《2009-2011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清晰地对川内各城市IT产业进行了精准定位并根据其特点,制定了长远发展思路。

  规划显示,拥有长虹、九州等传统IT企业的绵阳,将发展成为全国**的数字视听产品生产聚集地和重要的军工电子生产基地;已在全球半导体器件和芯片生产占有一席之地的乐山,则继续充实硅材料及光电器件、新一代电子元器件、电子新材料、物联网等四大行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并积极引进配套项目落户;位于成渝经济区域中心的遂宁和内江,则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成为西部重要的微电子生产基地。

  各有侧重,联合发展,配合成了关键词。

  2010年初,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次会议召开,成都、绵阳、德阳、乐山、雅安、遂宁、资阳、眉山八市共同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一份文件开启的是整体的联动配合。

  根据规划,培育新型平板显示器产业发展是一大要务。规划要求以绵阳和成都为重点区域,加强上下游及配套支撑产业互补联动,促进平板显示产业聚集发展,大力发展等离子显示器(PDP)等。投产3年的长虹PDP项目已经成功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省PDP产量居全国之冠。与绵阳相距120公里的成都也根据规划大力发展平板电脑产业,这也才有了ipad电脑“成都造”的说法。

  在与成都相互配合、默契合作的同时,绵阳也做好了大举承接产业转移、与成都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准备。2011年8月,专业电子产品OEM配套园——华正电子工业园土地正式划线。这个为承接**500强企业艾默生、华为、华赛等电子产品制造业务向绵阳转移而建设的产业园,未来将形成一个以电子信息产品OEM为主体,连接上下游配套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十一五”之前IT产业还是一张白纸的内江也在积极寻求协同配合发展的机会。去年8月,主要从事笔电产品内部连接线的**桦晟电子落户内江,主要为位于成渝两地的仁宝、纬创做配套生产。内江市经信委主任葛强借此提出“配套成渝”的发展思路。他说:“在‘配套成渝’中寻求发展机遇,内江电子信息产业同样可以做强做大,同样可成为推动内江发展的支柱产业。”

  “配套成渝”很快收到了成效。2011年,以全球**的笔记本外壳生产商**巨腾国际为首的20多家国内外**IT配套生产制造企业相继在内江建厂,为入驻蓉城的多家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了联动发展。

  全川各地都在着手紧抓电子信息产业,成都、绵阳、乐山、遂宁、内江五大城市强强联手,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集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数字视听、光电显示、电脑制造、网络通讯等为一体的高端IT产业发展新圈。实现了从2007年到2011年,全川IT产品出口额5年增长7.3倍的神话。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成都市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说:“这将开启全球个人电脑制造和物流行业十多年来**的变化,甚至颠覆了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发展格局。”

  作为中国IT产业第四极,四川正在强势崛起。

  机遇与挑战

  第四极急需捏成一个“拳头”

  传统的“IT三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在进入千禧年后都在IT产业发展上面临诸多困境。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IT三极”所在地由于经济增长,当地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其逐渐丧失了劳动力的廉价优势。同时,核心地域已悉数被开发,土地资源匮乏也使当地不得不做出产业调整。

  此外,污染也成为“IT三极”面临的重大难题。2010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之友等34家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发布的《ZOIO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显示,珠三角地区由于长期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没有得到缓解,其IT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相较之下,逐步合理开发的天府新区则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IT产业为重心的天府新区在政策、土地、人才等方面形成了配套效应,政策支持力度大、土地资源丰富、高校IT人才聚集等多方面的优势让成都脱颖而出,抢占了机遇。

  然而,IT业要想长足发展,仅有现在的优势是不够的。

  在当今IT界,技术与应用的互动,云端与云层的并举,正在改写IT产业的规则。这也成为四川IT业未来发展中必然面临的挑战。

  据悉,**信息产业强国已把云计算作为未来战略产业的重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先后提出“云计划”以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201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1600亿美元,12%的全球软件市场将转向云计算。

  在这一“争夺战”中,成都丝毫没有懈怠。早在2011年7月,政府就正式出台《成都云计算应用与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成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元,届时成都将成为全球**的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同时,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后,业内人士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主要突出加强新兴通讯业务创新等三大重点,这将催生更多内需,预计信息技术行业景气度将持续。

  四川,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承接产业转移,迎接各大IT行业巨头入蜀只是一小步。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面对云计算发展的挑战,实现IT业第四极的跨越式发展,成为IT产业第四极版图上各地市委市政府应思考的问题。

  中国IT产业第四极的形成,对于四川,只是一个起点。实习生 袁贻辰 刘芳君

 

相关阅读:

中国 IT业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诺基亚式创新”的悲剧
阅读下文 >> 拖欠iPad案律师4600万 唯冠“过河拆桥”?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42076.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