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冶金资讯>中铝并购案背后的思考

中铝并购案背后的思考

2009-06-15 来源:中国贸易网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中铝并购的是是非非

    记者:中铝与力拓结盟失败,有学者认为中铝没能把握住力拓股份下跌的**时机,反而给了对方另寻合作伙伴的机会,您怎么看?

    袁钢明:过去建筑材料大量使用木材和土石,现在都改用钢铁和铝等有色金属。因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使用钢铁和铝比使用木材和土石更加环保。现在电解铝已经大面积、大份额地替代钢铁,如果没有铝产量**增长,钢铁的使用量会比现在更多,价格还会涨得更高。从铝和钢铁共同**增长的角度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冶金需求是多么大。

    中铝正是看到了中国钢铁和铝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才积极和力拓谈判,争取对力拓较多投资入股。中铝和力拓展开谈判以来,获得了国内很多肯定性评价,但也出现了一些异议,比如认为进入时机不太合适,股价太高等。有的意见认为,中铝花了100多亿美元得到的力拓股份太少了,如果换一个时间,等钢铁需求热度下降以后再买,或者拿这笔钱去买其它公司的**可能更划算。中铝大笔出资所获得的股份,和其他国家或中国某些公司投资入股铁矿石企业相比,明显较少,看起来好像吃亏了。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国内强劲的钢铁需求,中铝投资入股国外大型铁矿石企业,可以向国内钢铁厂转卖铁矿石,也可以自己进入钢铁产业。中铝具有这样强烈的意识非常难能可贵。

    去年铁矿石涨价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国经济过热,钢铁需求过旺,才把铁矿石价格抬高的。所以,有人提出要想在铁矿石谈判中占据主动,就应该压低国内经济热度和钢铁需求。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热度和钢铁需求一定会降低,铁矿石价格也一定会下降,之后再去谈判购买,价格会更合算。从中铝和力拓谈判失败后痛感失望的情况看,认为谈判价格不合算的想法实际上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是对中国钢铁需求量及钢铁工业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

    李新创:不能把这次失败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企业,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多。首先,国家之间的政治壁垒是影响企业跨国合作的重要因素。澳大利亚国内有一些反对声音,可以理解,毕竟矿产资源是澳大利亚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但在这次合作过程中,澳大利亚政府介入进来,影响了**终的结果。收购审批的时间被有意拖延了三个月,等到国际市场略微见好,股价回升,力拓就采取了违约的行为。

    其次,在海外并购中,企业也有自己的不足。进行这样大的兼并,需要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企业确实应做好前期宣传,在澳大利亚的社区、工会、企业等地展开多种积极的宣传攻势。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方当时签退款协议,为什么只签1%的违约金?既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就应该把违约金定在20%以上,让对方不能轻易违约。当然,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也对这次合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国际危机逐步见底,初级产品市场回暖的趋势抬头,力拓的股价也开始回升,这增加了其违约的机会,是出乎我方意料的。

    **后,我国政府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大型跨国并购当中必须通过政府之间的协商和斡旋。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实力不断上升,政治**也与日俱增。在类似的大型商业并购中,外交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这方面的技术和策略仍需提升。

    记者:中铝收购力拓行为的背后是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齐心协力进行的海外经济长征,您认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张燕生:中铝的跨国并购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倘若真想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整合,我们就应当在全球市场**迷的时候购买铁矿石资源,而不是市场高涨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透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资源型市场和行业的发展情况,然后选择比较合理的时机出手。

    另外,我听很多中国的跨国企业谈起跨国并购,一个**的体会就是企业家对于非经济因素太不重视了,软实力和长期性的公共关系工作做得都不够。没有长期的铺垫和准备,会产生很多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冲突。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做国外公众、议员和与我们利益有冲突的方方面面的工作,让别人对中国的企业刮目相看,认为你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高度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企业,完全懂得和接受国际规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国际合作者。这些工作都要做,否则,就算现在并购成功了,你是一个新进入者,很容易煽动当地人的情绪,之后可能面临罢工、企业文化、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冲突,以及所谓的新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上的攻击。

    1980年代,美国有一种主流思想,就是日本要购买美国,日本购买了美国很多**的核心资产。当时美国很多主流电影都拍了日本企业购买美国公司以后的故事。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和高大的美国人,不苟言笑的管理者与生龙活虎的被管理者,黄种人与白种人,各种文化的冲突逐渐显现出来,当时的美国媒体也有大量的攻击性言论。**后的结果是日本在许多跨国并购案例中输得一塌糊涂。当然也有比较成功的,如丰田,它把有竞争力的资产配置在美国,在当地投资、生产、销售、管理,融入当地的文化。我们也看到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日本的野村证券和三菱银行的出手是稳、准、狠,看了令人羡慕,但是别忘了人家当初为此支付了多少学费,总结了多少经验教训。

    跨国并购战略包含了经济、管理、政治、社会、人权、软实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对外战略,需要有很好的法律、财务、技术、社会公共关系的专才和团队,这个团队应当完全国际化,拥有来自**各国的人才,熟悉各国的法律和文化,能够很好地与当地政府、公众、商界、媒体等打交道。

    产能不足?产能过剩?

    记者:从短期来看,推动此轮国内钢铁需求上涨的因素有哪些?钢铁等原材料价格和产量,是否可以作为判断未来经济走向的先导指标?

    李新创:中国是全球**大铁矿石进口国和消费国。从今年1-4月份全球钢铁生产情况来看,欧洲、日本、美国分别下降44.2%、43.1%、53.1%,只有中国钢产量还在保持增长,而且在3、4月份我国出现了钢材净进口。这表明中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初见成效,在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特别是**产业振兴规划的拉动下,国民经济当中的投资和消费都开始好转。今年以来钢材市场的行情,比我们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预期要好,今年1-4月份钢材的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6%多,而且这是在2008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产生的增长。但是这也同时增加了像力拓这样的原料出口企业的市场信心。没有这个因素,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和中铝合作的机会。

    钢材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它的产业链非常长,影响的行业很多。我国钢材价格止跌企稳并有回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钢铁相关产业的回升或者复苏。当然,钢材市场行情的回升,一定程度上也伴随着去库存化的过程。对于库存的统计非常复杂,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个****的数字,能够把库存清楚的统计出来。但是也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钢材产量和消费量的增长,简单的归结为去库存化。今年以来钢铁市场的回升,主要是靠国内市场,靠投资拉动。投资从根本上拉动了钢材需求,基础设施当中的铁路、公路和机场的建设,房地产和汽车产业,都造成对钢材需求的扩张。

    张燕生:今年以来,钢铁产品存在一种结构性的变化,其内部价格的涨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用于造船和汽车等行业的板材、特种钢属于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新型钢材。但由于今年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建筑用钢材、线材的需求量增长比较快;而板材的需求量增长则比较慢。

    **近有消息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由波罗的海航交所于1985年开始发布的日运价指数)**近回升得非常厉害,但实际上目前全球的船东公司一艘新船的订单都没有,从全球的运力来看是严重供大于求的,但远洋船的运价却反弹了1000多个点。可见现在确实存在一些偏离供求关系的需求。但这种情况在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背景下是不可持续的。

    从冶金指数来看,1-4月份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就非常之低,是1.0%;4月份的冶金工业增加值是-0.3%,是在下降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钢材价格上涨主要还是结构性问题,是一种短期现象。因此我们在钢铁和铁矿石行业调整和振兴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新一轮低水平数量扩张,尤其是在全球总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大量的囤积是不正确的。  记者:从长期来看,两拓合并对中国钢铁业的影响如何?中国的钢铁产能与其长期需求是否匹配?

    张燕生:从长期来看,全球钢铁和铁矿石的价格是看跌的。虽然目前这个市场还存在某种垄断,但从全球来看,铁矿石其实并不是一种稀缺资源,它在国际上是长期供大于求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中国现在需要学习如何让发展更加可持续,而并不总是用井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求,用速成的方式实现成长。

    我们今天看到日本和韩国是两头下注的:一方面它们是**上**的铁矿石需求国,另一方面它们在铁矿石生产企业中也有很多股份,无论铁矿石价格涨落,其上下波动是相互抵消和对冲的。但实现这种两头下注的资产组合是需要时间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的钢铁行业难道就只有目前这铁矿石资源提供商的三巨头吗,就没有别的资源提供商和供应渠道了吗?像苏丹,原来是不产油的,现在通过与中国合作已经成为**上一个重要的产油国。所以,我相信如果钢铁和铁矿石的长期需求增长比较平稳,供求比较均衡,铁矿石的长期价<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2009年06月15日冶金业产业导读
阅读下文 >> 钢铁价格上周总体上行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3539.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