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多数美国人谈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时候,往往会在交谈的几分钟之内就会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会如此缺乏创新,他们成功的商业盈利模式都是抄自国外的?”
诚然,在中国的互联网领域中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家,马化腾、李彦宏和马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十年前他们才开始打造自己的帝国,经过一番艰苦的工作、积极的创新以及制订结合中国国情的业务策略,他们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中国互联网行业缺乏创新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公司对这一说法也大可不必介怀。
迈克•麦克库伊是新闻和内容阅读移动应用中的**公司Flipboard的CEO,他**近考虑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与其让抄袭者在中国市场独享自己的创新,还不如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抢占先机,分享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一杯羹。
Groupon ,这家团购行业的先驱,一直是除中国市场外**各地的团购市场**。然而,在中国,Groupon麾下的高朋网甚至未能进入团购网站的前十名。
得助于Facebook一直不能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人人网通过模仿其在美国市场的成功模式而迅速崛起。
当然,中国在互联网领域也不是全然没有创新。马云的成功固然是借鉴了易趣或者亚马逊的模式,但更严格地说,他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创造了一种更适合中国的电子商务模式口口淘宝以及淘宝商城。新浪微博也没有简单地照搬Twitter,它提供了一种无论是在产品特色还是功能方面都比Twitter更加优越的微博服务。
那么,哪些公司会成为中国第二代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呢(即那些2005年左右之后才成立的企业)?凡客诚品?京东商城?还是像拉手网这样的模仿者企业或者任何中国式的Pinterest(图片分享社区网站,加州****热的高新科技企业)?也许已经有一打中国式的Pinterest,只是我还没听说到而已。
我相信这些公司里面没有一家会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百度或者腾讯。
作为拥有**庞大网络用户的国家,一个理想的情况是:中国应有许多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向美国展示完整的新商业模式或者他们所关注的而不为多数人认知的市场商机;美国人也应该像中国现在这样模仿学习中国公司成功的经验。
这种理想情况并未发生,既有文化因素,也有教育的原因。
对于许多中国的家庭来说,如果听到孩子说希望在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一个互联网企业家时,一般不会感到振奋。大多数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安全并有专业性的职业,如医生、律师或者到大公司工作。把自己置于创业者的位置还是被认为太过于冒险,甚至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而这一标签有可能会伴随你一生,这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而美国的文化则刚好相反,失败更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三藩市和纽约这些创业者聚集的地方。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之后,下一次你的努力就更容易获得成功,风险投资家们也会对你有更加正面的评价(当然你的新的商业计划必须靠谱)。朋友与家人往往也会对失败表现得更加宽容。
中国的教育系统也倾向于鼓励严谨的分析思维,并引导学生选择十分清晰的职业道路。在中国,人们一般都会在小小年纪就会选择好自己的职业路径,然后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美国的教育系统则更加开放,许多小孩都是在大学第二年的时候才开始决定职业道路,即使从大学毕业后十年,人们也仍然频繁地改变他们的职业道路。
这两种体系各有利弊。美国人现在培养出来的科技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年早些时候美国一位总统候选人曾经开玩笑说,美国现在已经有太多的学习按摩推拿的毕业生,而缺乏学习计算机科技的学生。然而,与中国相比,美国这种开放的体系确实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开创新事业勇气的年轻人。
中国目前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情况会改变吗?事实上,年轻的学生们光有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这样的榜样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楷模,他们必须把目光看得更远。随着更多创新成功故事的涌现,对于这种科技创业道路的接受程度将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届时,创新的商务模式就有可能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上涌现。
中国的风险投资家们也必须参与到这场变革中,因为将钱投入到一些从来没有在**其他地方尝试过的商业模式上需要相当的勇气。相比之下,把钱投给中国式的Foursquare反而来得轻松,谁都同意这是比较安全的赌注。然而,纵观现在中国团购行业的混乱状况,那些风投家们下的看似安全的赌注又有多安全呢?
未来十年,中国互联网的舞台上将会发生一场缓慢但平稳的转变。然而,要说到人们对创新态度的根本性改变,恐怕要等到第四代互联网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