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当地民间融资的崩盘,就没有人“逃出”沙县;没有人“逃出”沙县,就没有沙县小吃的盛行;没有沙县小吃,也就没有现在的沙县。
小吃,曾经只是一根稻草,是“逃标”者的稻草,是山区农民的稻草,也是小城政府的稻草。狠狠抓住了,它就变成了钢筋。
**早抓住这根稻草的邓世奇,已经是沙县小吃界的传奇人物。而在19年前,他只是一个狼狈的跑路者。
·一·
邓世奇,大背头,大眼睛,微胖,皮肤很好,一副养尊处优的样子。在他临湖的办公室里,我很难想象,19年前,他跑路前的窘迫。
1992年2月的一天,邓世奇决定跑路。
他买了两张去厦门的火车票,带着老婆和五千块钱。他当过兵,很熟练地打了两个军包,里面有被褥衣服,还有鸳鸯锅、木槌,这些是做沙县小吃的必需品。
三个孩子留给了岳父,**的已经12岁了。岳父每个月有28斤粮食和60块钱的工资。
他们不知道出去能怎样,“十几万的债,预计到孙子辈才能还清。只能跑。”
家里的日子本来过得很好。邓世奇在县城影楼搞摄影,每个月工资300块,当时算是高薪。老婆在县城开着两家店,卖鞋子和毛线。一个月下来,家里能收入一两千块。
几年来,他们都把这些收入放进标会,还能收到不少的利息。
标会,是沙县当地的传统,有几百年的历史。**开始是“互助会”,哪家办红白事,几十个人投点钱互相帮助,收回钱的时候获得一些利息。后来“互助会”发展为专门的“标会”,成为一种民间融资形式。
标会比从银行借款更快捷,“叫标”(融资)的人能迅速融来一大把钱,按月还钱压力不大,参与标会的,也能快捷地以钱生钱。邓世奇小时候,村里标会的金额是一股五块钱。后来逐渐涨到几十块。等到1989年他**次入会,一股**高涨到300元。
标会盛行与沙县的交通位置不无关系。横穿县城的沙溪河直通到福州,连接闽西北各地。早些时候,陆路交通还不方便时,周边的县市买盐巴必到沙县。因为,只有这里的沙溪河通到沿海福州,运来盐巴。所以,当地就有“搞贸易”的传统。“一个麻袋,一杆秤”就开始走街串巷。做生意没本钱,就靠标会来融资。
1990年,县城搞“旧城改造”,邓世奇的老房子换来了一块地皮。他又多加入了几个标会,希望收到更多利息,在县城盖个房子。投入标会的钱,有很多是他向亲戚朋友借的。
1991年底,邓世奇**次“叫标”,从一个“天天会”里融资来了一万多块钱,准备扩大经营。钱刚到手,就被会长要走了九千。第二天,这个会长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