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分析出,3G手机上网目前存在六大鸿沟:
1、市场定向。
3G在日本十分成功,这基于日本上班族的生活习惯。我们知道,东京上班族的路程人均消耗时间为上下班各2小时,上班**轨道交通。这些消耗在有轨交通上的无聊时间为3G应用提供了发展的土壤。3G应用因设备便捷等诸多因素迅速代替了纸质媒体,占据了日本上班族的“无聊时间”。
在国内,除北京、上海以外,我们难以寻找到这样类似的案例。我们无法寻找到足够巨大的大量时间可能被手机占用的用户群体。
2、人机界面。
狭小的屏幕,**无法表达出越来越大的电脑屏幕的丰富内容。繁琐、缓慢的录入方式,与键盘鼠标的易用性相差很多。这是手机上网的硬伤。
在电子商务,狭小的屏体如何展现足够多的产品搜索结果?如何清晰展示产品的图片?
这个问题,迫使一些运营商也在打着上网本的主意。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前,上网本是很好的折衷方案,中庸之道。
3、接口标准。
各式各样的3G设备,各式各样的便携设备操作系统,各式各样的运营商应用接口,这些因素正在阻碍3G应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
这种局面非常类似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产业,但是,手机领域的IBM、微软能否幸运地诞生?没有人可以企及。
4、开发技术。
至今为止,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还是属于高难度的“活儿”,开发人员稀缺,开发规模较小。前面提到的市场规模、接口标准也在限制着手机应用开发的规模。
5、收费方式。
在强势的运营商意志影响下,3G的收费模式必然还是流量(或者包月)计费模式。而互联网的收费模式是两块:运营商收取线路费用;应用商的收费模式为广告、电子商务的会员费、佣金等。
存在这样一些疑问:
·流量计费模式会不会限制应用的发展?
·互联网的诸多盈利模式能否成功移植到移动互联?
·运营商如何摆脱短信、SP的思维定式?
·互联网应用商能否学会在狭小屏幕上的舞蹈?
分析一下互联网领域的一些行业:例如房地产应用,该领域的用户一般表现为阶段性粘度,在1、2次购房装修之后将对于行业网站逐步失去热情。我们有必要怀疑这类应用通过流量模式难以获得收益。汽车行业与之类似。
或许,3G应用如果采取流量计费模式,也只有游戏与即时通信可以成功。
6、内容应用。
没有内容的移动互联网,只能是一座数字空城。可以预见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延缓投资商进入这个领域的步伐。
到目前为止,3G项目仍是智者、勇者与无知者的天地。这是一条先驱与先烈正在行进的崎岖道路。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人发现用3G上网卡上网还是很方便很省钱了!即使3G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用笔记本上网方便多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