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券商研究员向记者介绍了一个“理想”的职业生涯模式:先在券商做研究员,然后争取评上《新财富》**分析师,进入基金业,之后成为基金经理,**后再跳去私募。
这**动模式串起的,也是一条薪酬不断上升的链条。
即便拿着连金融同行都艳羡的高薪,基金业的人才流动依旧频繁。(图表6)
某猎头五年前入行,为无数候选人和基金公司牵线搭桥。他向《机构投资》记者感慨道:“前两天整理名片,发现5年间我的名片本完全换了一遍。”这当中绝大部分是投研人员的变动,也包括少量后台人员。
在外界看来,这种流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事变动,尤其是基金经理,每一次转身都能强化市场对行业的不满情绪。
易方达基金公司的副总裁刘晓艳坦言,她曾听朋友评价现在的基金公司公信力低,人才流失严重。但是,她认为情况并没这么悲观,“易方达的团队就比较稳定”。
据上述猎头介绍,的确有一些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很稳定,譬如至今他只在兴业全球基金挖过一个人。
只是这样的公司太少。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共发生206起基金经理离职事件,比2009年的117起高出77%。
导致人才流动的原动力,和其他行业一样,薪水无疑是人们**想到的原因。
一位基金经理助理曾向《机构投资》表示,如果他的薪水无法与他付出的努力成正比,他肯定接受不了。
也许,就像业内用业绩排名来衡量管理人的投资水平一样,在现行基金公司的激励体制下,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薪水也是目前**可以对其付出的努力进行量化的标准。而当薪水无法满足要求的时候,离职就成为一种选择。
然而,在上述人士看来,利益的驱动仅仅是一个表象。“如王亚伟,已经是国内**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可是为什么还不断被传言要走?薪酬绝不是主要原因。”
为何高薪留不住人?
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曾分析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的四大原因:一是基金经理的理念或表现与公司的期望有差距;二是与公司股东有差异,自愿离开;三是基金业经过高速发展以后,很多基金经理已经获得一定收入,想暂时离开这个行业;四是做了一些不适当的事情,在监管压力下离开。
像某位业内人士对《机构投资》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在摄像机下工作,也没有人愿意公布所有的聊天记录。这些无形的束缚无法因薪水的多少而消失。
相比之下,由于私募基金暂未纳入证监会的监管体系,相比公募基金,尚有大展拳脚的空间。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肖雯曾在某基金业峰会上表示,目前公募和私募不在同一个监管框架下面运作,也不在同一个平台上面对话,私募的监管没公募那么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