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迹象表明,面对中国本土制造商的**发展,30年前曾以技术转让在华换取低成本零部件的卡特彼勒,正在逐步深化其在华战略、直面未来中国市场上的全新竞争局面。
重兵“压阵”中国市场
“卡特彼勒在中国的这30多年非常有趣,”12月8日,瑞拉文用一番回忆开始了与中国媒体的对话,“我们当年以技术转让换取低成本零部件的协议对象之一柳工,现已成长为卡特彼勒在中国市场上**尊敬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同样今非昔比的还有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瑞拉文表示,中国政府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基建及相关行业的产品销售与就业,同时也使海外同行业企业受益。“未来若干年,卡特彼勒在华营收增速注定要比北美市场更可观”。
一面是**成长的竞争对手,一面是良机频现的本土市场,竞争与机遇的双重促动,使得卡特彼勒开始大幅度调整自身的中国市场“攻略”。“我们将通过投资增加在华生产的内循环,”瑞拉文表示。事实上,在卡特彼勒今年7月发布的“2020愿景”中,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异常显著。该集团提出,若希望在全球业内保持**,就必须在中国市场占据**地位并与中国市场实现共赢。
据报道,目前负责卡特彼勒印度和东南亚事务的KevinThieneman明年起将搬入北京办公室,负责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市场。瑞拉文未来也将赴香港负责卡特彼勒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市场的事宜。瑞拉文赴港意味着卡特彼勒首次派遣一位集团总裁常驻香港,也凸显了中国市场对于该集团业务的重要性。
多重手段夯实根基
除人员安排上的调整外,卡特彼勒近期在中国市场上还有更多动作“上演”。11月下旬,该集团在香港发售了2012年12月到期、票面利率2%的10亿元人民币债券。卡特彼勒由此成为首家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外国跨国工业企业,而发债举动本身则是今年第二宗、也是规模**的一宗非金融类海外公司发售人民币债券案例。
卡特彼勒称,此次发债所得的10亿元人民币将用于卡特彼勒在中国的融资租赁业务;这也间接推动该集团将更多资金用于在华投资。“我们会通过独资或合资公司来提供技术转让,”瑞拉文称。“也将继续近几年开启的股权投资。”
同时,卡特彼勒在华的机械生产线也正在扩大。其中,位于吴江的新液压挖掘机工厂定于2012年投产,天津的新大型发动机工厂于2013年投产;卡特彼勒还计划在2014年前将徐州的挖掘机工厂产能扩大四倍。
瑞拉文还表示,随着中国制造商展现出制造更多复杂部件的能力,卡特彼勒将减少日本产能、转而增加中国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