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纺织资讯>再认识大跌之后的棉花市场

再认识大跌之后的棉花市场

2010-12-14 来源: 中国绸都网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从今年8月中旬到11月上旬的内外盘期棉上涨近100%,但近半1个多月来(11月10日以来)出现急速调整,幅度达25%左右,目前郑棉市

从今年8月中旬到11月上旬的内外盘期棉上涨近100%,但近半1个多月来(11月10日以来)出现急速调整,幅度达25%左右,目前郑棉市场触及24000元上方低点、ICE期棉触及110美分附近低点,构筑短暂平台后,12月初以来暂时走出了一轮反弹行情,郑棉冲击27000元关口,ICE期棉冲击130美分/磅关口。

    从前期大幅上涨到近期急速下跌,概括原因来看,更多是在前期流动性过剩的强烈预期之下,过度透支了供需利多因素,从而非理性的暴涨之后(棉花经营的利润严重超过正常年份,**高时能达到8000元/吨),并超出了整个产业链以及国家认可程度,且在当前我国政府对物价坚定调控的政策刺激交并制约之下,一种必然经历的阵痛。

    对于,2010年创出3万以上的历史高位棉价,再到目前急速调整后的棉价,有必要重新进行认识,以期对未来的投资提供一些参考。

    一、现货市场,产业链僵持状态之后的演进

    从近期现货链条来看,籽棉价格维持在5-5.5元/斤区间,皮棉报价维持26000-28000元区间,下游普梳32S纱价保持在38000-40000元/吨区间,棉农手中籽棉有限,开始惜售,大量高位收购籽棉的加工企业碍于成本以及未来供需缺口,坚守不卖,而**为艰难的纱厂,前期高价购买原料同时遭遇目前下调的纱价,且销售依然不旺,不敢贸然接单,同时再次面对当前不稳定的棉价,观望心态更加强烈,整个棉花产业链纷纷陷入僵持状态。

    谁能坚持到**后?阶段性天平偏向何方?是目前在产业链僵持之中,以及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棉农一方,籽棉所剩有限,价格预计5元/斤甚至下方后期也能接受,但已经很难起主要作用。下游纱厂作为中间环节,**担心的是价格的大起大落看不到稳定的迹象,同时从实际调查来看,纱厂的棉花原料库存普遍维持在1-2个月左右的区间,春节前后有明显的补库需求,同时只要价格近期出现企稳信号,半个月前后市场还是有购买意愿的,这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现货因素。另外,皮棉大量滞留在流通环节,囤棉企业对于棉花的价格的坚守程度以及信心,更是关键,就目前来看,企业囤棉意愿十分坚决,低位基本不对外报价,堵绝行情下跌空间。

    我们大胆假设后期的一个简单路线图:纱厂产品库存开始陆续走货,引发纱厂原料补库,进一步加大棉花企稳步伐,棉企顺势销售,并展开提价,行情呈现企稳走升格局。期间政策的调控,或者外盘的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行情出现一定的跳空断点。无论如何,僵持后的产业链如何打破,将是我们分析后市行情必须密切关注的**要素。

    二、期棉市场,“无新进资金的多空存量间的共舞”

    受国家物价调控政策的坚定,以及期货市场抑制投机监管力度加大,尤其是今年以来波动剧烈的棉花市场,追求稳健的资金暂时选择了规避,期棉整体呈现出资金流出状态,截至12月3日,郑棉总持仓自11月10日的481,742手降至365,010手,减幅达24%,若考虑自11月2日的总持仓590,996手,减幅更是达到38%,资金流出异常明显。ICE期棉同样呈现类似的特点。

    从持仓席位变动来看,市场多空主力发生较大的变化。前期主力多头目前转为空头主力,不过出现了一些新多席位,包括浙江大地、国泰君安、海通期货以及完成多头置换的新湖期货,而空头一方,前期多头主力长江期货成为**的空头主力,中粮期货、浙江永安也转为净空持仓。而上海中期、中证期货等操作相对频繁,短线进行了一些多头操作。

    总体看,目前国家政策对物价调控意向坚定,期货市场保证金、手续费等纷纷进行调整,证监会加大对期货市场的监控力度,令部分资金暂时退避三舍,期棉市场更多进入了存量资金间的共舞阶段。对棉花市场的分歧看法,也造就了行情的区间振荡局面。

    三、本轮下调至何处?政策的落脚点思考

    棉价的暴涨,是国家以及产业链下游企业所难以承受的,但棉价的暴涨暴跌,同样对于产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也是国家以及产业链参与方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但棉价在何种程度是合理的,用历史统计的眼光,或者供需的眼光,有其合理性,但却是需要进一步综合权衡的。

    近期国家稳定物价的调控力度可谓空前,但仔细发现,国家还是希望前期上涨过快的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的泡沫挤压,从而停留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之上,这个水平不能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要兼顾通胀预期因素,以及生产成本不断提升因素。

    因此,对于中间囤货环节以及游资的炒作,国家政策打压的力度会继续加强。从而棉花目前大量停留在中间环节,国家能否在当前稍微呈现的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之初,停止政策的压制力度,给中间商以缓和机会,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不论30000的棉花价格,还是26000的棉花价格,亦或者是20000的棉花,按照**价格考虑,从历史角度考虑,都是**的高价,但其背后是各方对棉花供需的一个博弈,高还是低,市场之外,阶段性必须要关注国家政策了。当然,过低的价格,对于2010/11年度储备亏空的国储棉,预计也要考虑吸纳了。

    四、市场普遍认可的两大基石

    1、囤棉成本:今年意义明显重于往年

    本年度籽棉价格高开高走,新旧年度间抛储价格高涨引发接轨的皮棉价格高企,籽棉价格直接以4.5元/斤附近开盘,并一路高涨,**高突破7.0元/斤,收购集中期价格保持在5.8元/斤水平附近,折算皮棉成本价格普遍在26000-27000元,11月中旬后由于国内外棉花价格,以及下游棉纱价格走低,带动价格整体下行,部分地区籽棉价格下滑至5.0-5.5元/斤区间,折皮棉成本价维持在23000-25000区间,但由于数量不大,对于企业而言,本年度的皮棉囤货成本更多集中在26000-27000元水平,而正是由于此成本因素的支撑,囤棉企业普遍坚守不卖,相对新疆地区,由于质量好于内地,且今年大量资金进入收购,皮棉成本价格相对高于内地,大致在27000-28000元。

    那么,对于今年皮棉成本的意义有多大?后期会不跌破?有没有可能期货市场再次跌破前低点24170元(11月29日)的可能,是在国家春节之前继续加强调控阶段,各方普遍担心的问题。从往年棉花现货市场走势特点来看,往往呈现出棉价上涨,市场普遍感觉资源紧缺,而一旦国家调控措施出台,棉价出现走软症状,市场到处都是棉花,价格进入跌势,“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更是加剧了这种事态的发展。对于今年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国家在棉花行业方面的调控手段已明显捉襟见肘(储备仅30万吨左右,调整滑准税面临外棉走高,以及本身国际出口资源有限的尴尬),后期出台更多是整体性的,其次,影响中国棉花市场的长期因素――隐性库存,前两个年度过分消耗之后,中国棉花的数据逐渐变得清晰,目前企业库存基本为本年度收购资源,量价十分容易确定,**后,2010年中国棉花经营企业利润超过历史任何时候水平,抗风险能力增强,资金势力有所提高,综上都成为企业今年能够坚守成本的一些有利支撑因素,至少企业在明年3月份之前,能够坚守。

    2、刚性缺口:迟早会有体现的时候

    美国本年度出口任务的85%-90%已经签约出口,而中国签约比例在40%,大致在120万吨左右,完成大约320万吨的进口任务,后期进口量将达到200万吨,可以想见,今年12月至明年的7月份,长达8个月时间,还有多少国际资源能够供中国来进口,依赖印度棉的出口,政策等的不确定性,企业本身都信心不足。

    回头看中国市场,据首创期货棉花研究小组调查,本年度新疆产量预计在250万吨左右,内地产量很难超过300万吨,因此棉花本年度产量维持550-580万吨的概率很大,不仅明显低于此前媒体报道的680-710万吨,也很难达到目前**一些统计机构发布的630-650万吨数据。从此角度来看,阶段性2010年1-3月份可能市场形成供应宽松局面,但价格料维持高位,而在此之后,棉花市场的资源仍整体呈现出刚性缺口的状态,不得不引起各方警惕。

    五、结论

    单纯从现货产业链的角度,基于我们上述对中间企业、下游纱厂的分析,价格在2.4-2.6万企稳的概率较强,但政策始终是个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打压价格寻找新的低位区间,但大的方向,从近期调控过程中大宗商品价格纷纷出现一定的抗跌性,似乎也在逐渐的明晰。目前行情可进入密切观察期.短线考虑更多基于技术上角度,操作上难度有所加大,短线涨跌幅度均可能受到一定限制,投资者可暂时把握区间2.4万-2.6万高抛低吸操作,但无论目前的多空操作,同样需做好止损设置,尽量避免无谓的损失扩大。

    从趋势性角度考虑,本年度后期大的供需偏紧背景之下,政策会对行情的发展节奏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但预计总体仍呈现出未来恢复性走高的局面。长线大资金参与者,可在接下来政策调控的节点,或者根据自己的投资习惯,进行逢低买入,或市场急速回调轻仓战略性建多的入市策略。主要的风险因素在于中国整体物价调控政策、明年种植面积预期变化、印度出口政策的捉摸不定,以及系统性因素,可根据阶段性行情演进,予以关注。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12月后半月PTA有望振荡上行
阅读下文 >> 棉花暂“退烧”服装仍将上涨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7151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