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化工资讯>成品油调价周期或由22天缩为10天,年底执行

成品油调价周期或由22天缩为10天,年底执行

2010-12-03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 调价周期减半且不必审批 昨天,一位参与了发改委征求意见会议的专家告诉记者,当时,发改委拿出了一套成品油定价新方案,征求专

  调价周期减半且不必审批
    昨天,一位参与了发改委征求意见会议的**告诉记者,当时,发改委拿出了一套成品油定价新方案,征求**意见。新方案中,发改委对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修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调价周期缩短,二是调价不再需要审批。
    这一会议在两周前举行,参与者人数规模相对之前的讨论会已大幅缩减,且只有**,没有企业代表。
    上述参会**介绍,发改委的修改思路是,调价周期较目前的22个工作日大为缩短,**就10天、12天、14天都进行了讨论,普遍的看法是10天。
    更值得关注的是,相对目前实施的方案,新方案另外一个大的变动是,调价新方案一旦实施,成品油**高零售限价将自动调整,不再需要层层报批。
    目前实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核心是,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上述**介绍,目前成品油调价的过程基本是,国际油价变动触动调价机制,发改委制定调价方案,然后层层上报**批准。**批准后,发改委下发调价通知,国内调价。
    新方案实施后,层层审批这一手续将取消。据悉,因为受市场经济环境各因素影响,报批过程有时会导致调价无法及时出台,或者出于其他因素考虑**终不能调价。
    记者了解到,发改委在听取**意见后,会对新方案进行再修改,随后上报**等待批复。
    业界更欢迎自动调价机制
    事实上,相对于调价周期的缩短,调价机制能自动触发,更受业界欢迎。昨天,中石化、中石油以及部分地方炼厂人士表示,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问题是,定价机制成了摆设。
    事实上,自2009年《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业界的普遍感觉就是,在国内成品油价该上涨时,发改委往往延后数天调价,或者没调,或者调整不到位。
    以10月26日,即**近一次调价为例,国内调整后的成品油价相当于国际油价73美元的水平,而同期国际油价是80美元左右,国内成品油价明显没有调整到位。
    而且迄今,国际油价变化已触及国内成品油调价红线,时间间隔距上次调价也超过22个工作日,但国内成品油价一直没能调整。昨天,来自易贸资讯的检测,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已超过5%,早已触动4%的调价红线。
    因此,炼厂人士昨天告诉记者,或许没有**的定价机制,但关键是能严格按照公布的游戏规则来。市场上早已呼吁成品油调价机制能够改为一触即发的模式,市场更传出了两种关于定价权的方案:让油企在国家监督下自主定价或委托第三方制定新的调价标准和计算公式。
    不过,上述参会**告诉记者,新方案中调价仍会由国家发改委公布,但可能减少上报审批的环节。
    柴油荒促使方案加速出台
    搁置了近一年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为何此时又被提上发改委的案头?柴油荒或是一个刺激。尽管目前蔓延全国的柴油荒正在缓解,但此次柴油荒使得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核心软肋被暴露无遗。这一软肋就是调价周期过长,以及不能及时调价到位,导致炼油能力占据我国炼油能力近三分天下的地炼在炼油没利润或者利润不足的情况下,减少供应量。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高级分析师冯世良表示,我国的炼油能力全球第二,完全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实际上是富余的,为何出现了近期的柴油荒呢?中石化新闻发言人黄文生认为,是因为有的炼油能力没有发挥作用,而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信息显示,地炼的负荷的确下降。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解释,地炼不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炼油不赚钱,原油成本高而成品油价格低,所以不赚钱。
    因抑通胀需要年底前难出台
    昨天有消息表示,成品油定价新方案已经上报**,等待批复,年底或明年初实施。不过,**预测,年内难出台。因为一方面,**批复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目前全国上下“战”通胀,并非出台新方案的好时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一旦上述新方案实施,国内成品油价变动将更频繁,按照目前国际油价走势,国内成品油价将上涨,从而牵动农产品、食品、运输业等涨价,这不利于目前控制通胀的总体局势。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台湾塑料添加剂供应仍有15.2万公吨缺口
阅读下文 >> 油价强势上攻或借助非农上演冲高好戏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6218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