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了一份关于电视购物产品投诉的调查报告,揭示了电视购物企业的惯常操作手法:在上海注册,在各地卫视播放广告,吸引外地消费者。
**人士称,在上海注册的电视购物企业占同类企业总数的1/3。
在上海注册,却在福建办公;说是镶钻手机,却是山寨机……电视购物的种种弊端频繁被曝光,企业背后的操作却鲜为人知。
数据显示,电视购物产业2007年已突破100亿元,但其中假冒伪劣产品却占据了相当的份额,被大量投诉的电视直销企业往往销量惊人。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了一份关于电视购物产品投诉的调查报告,揭示了电视购物企业的惯常操作手法:在上海注册,在各地卫视播放广告,吸引外地消费者。
电视购物企业为何纷纷到上海注册?电视购物究竟有哪些猫腻?监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猫腻1借贸易公司之名注册
“50万的注册资金,七八名客服人员,一款产品,10万的现金流就能组成一个电视直销公司。”一曾在电视购物行业工作过10余年的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电视购物行业的门槛相当低,虽然曾经有过“从事电视购物的企业注册资金必须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规定,但由于电视直销企业在工商注册中都打着“贸易公司”“商贸公司”的旗号,各地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注册资金也就只有50万元。可见这一行的暴利惊人。”
“由于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监管相对宽松,2000年开始,以海外贸易公司分公司形式存在的电视购物公司多如牛毛。”业内人士表示,对外宣称的贸易公司其实就是以电视广告作为主要宣传渠道,代理保健品、化妆品的销售。“那家所谓的**香港公司是以老板的香港朋友名字注册的,几乎没有任何香港母公司的工作人员。”
猫腻2注册地**选在上海
虽然无法统计目前打着贸易公司幌子在上海注册的电视直销企业有多少家,但有**人士指出,由于上海企业存在先天以来的“良好诚信”,在上海注册的该类企业数量预计占同类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由于电视直销引发的投诉达4000多件,主要涉及广告宣传与实际不符、产品质量无法保证、销售管理问题多、售后服务难以保障、承诺不兑现等问题。
李名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上海注册公司,容易取得消费者信任。此外,上海在交通、物流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百货类产品厂家大多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据点辐射全国,成本**合理。”
据一位电视购物回访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市面上的电视购物产品的生产地60%来自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剩下的则是广东佛山、东莞和福建等地。“作为中间区域,上海是**的选择。”
一位长期为电视购物公司提供首饰类产品的供应商表示,电视直销产品的购买者大多是二三线城市消费者,他们不会轻易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投诉,维权“鞭长莫及”。
猫腻3品牌买断捞一把就溜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电视购物产品大多是品牌买断,商场里基本不铺货,消费者购买时无法进行价格比对。电视购物商品一旦促销成功,年利润高达上千万元,因为这些商品的售价往往都是成本的十几倍。
在一周的不同时段,记者分别拨打多家电视购物公司的售后电话,发现晚上7点之后就鲜有售后人员在线,“24小时售后服务热线”在大多电视购物公司形同虚设。
“通常注册一家公司只能有一款热销产品,为了不留下任何负面影响,产品售完后就必须马上注销企业。”行业人士透露,一般电视购物从业人员都有两张以上名片,有两个以上不同身份,“他们一边是亚洲某购物公司的总裁,另一边则是上海某网站的CEO,实际上是两套体系,一班人马。”
一位已“隐退”的电视购物行业**级人物对该行业的总结是:行业混乱,从业者无品牌意识,过分注重眼前利益,甚至迷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把就溜”的战术。
深喉揭秘
“有时我是法人代表,有时我是总经理”
“每销售一款产品,我们就换一班人马。有时我是法人代表,有时是总经理或营运经理,一切听投资方安排。”曾是电视直销公司负责人的李名(化名)揭开了电视购物的操作手法。
甩脂机**高利润达200%
20名销售人员、四五个售后团队、两个营销经理、一个产品经理,这样一个不足30人的电视直销公司,一年能创造上亿元的销售额,电视直销神话曾让刚入道的李名多次在梦中惊醒。
李名是浙江人,2005年开始在上海某郊区注册贸易公司,即电视购物公司,以电视广告为平台,销售保健品、电子产品。
“这行进入快,产品是厂家的,广告是厂家拍的,我们只管跟电视台合作,播放广告和负责销售。”李名说,为了显示公司资金雄厚、信誉良好,他经常让客服人员谎报公司地址,自称在陆家嘴办公。“即使有消费者找到工商注册地址,也找不到工作人员,因为我们在徐家汇上班。”
2006年开始,该公司销售的减肥产品创造了月销量4万件的业绩。李名说,以热销的甩脂机为例,卖得**火的时候,利润有200%。
销量增长的背后,是大量消费者的投诉。“由于我们注册的是800开头的网络电话,所以消费者并不知道公司具体地址,我们的发货地址在昆山等长三角地区。”
多数精力放在打通关系上
“虽然我是法人代表,但我并不是真正的老板。”在消费者、媒体、监管机构面前,李名称自己并不是真正老板,幕后老板他一年只能见上两次,公司其他员工几乎都没见过,所以他是一切事务的全权代理人。
李名透露,电视直销企业的法人代表通常是投资人的亲戚、亲信,很少由投资人自己担任。
2006年中,面对消费者蜂拥而至的退货、换货要求,李名的幕后老板打算注销企业,以另一商贸公司的身份继续经营。就在这时,禁播令出来了,各电视台对甩脂机等减肥产品、保健品的广告将实行严格限制。于是,他们决定销售其他产品,一款进价仅几十元而售价近四百元的电子玩具,成为新公司的主打产品。
李名坦言,经营电视购物公司,2/3的精力放在打通上下各种关系上,剩下的时间才顾得上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我们卖的东西**没有效果,但也害不死人。换货可以,但绝不退货。”
2008年底,疲于“游击战”的李名淡出电视购物。对现下进入快但大多生存困难的电视直销行业,他表示不愿意再涉足。但他透露,幕后投资方还在继续这样的“短期获利”操作。
分析
电视购物为何监管难?
李名对记者表示,由于电视直销需要打通多层关系,在赚取暴利的同时是各个利益关系层的博弈。
据悉,一个日销量上千的电视直销企业,往往是当地县级政府的纳税大户。“上百万的税收对区县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2007年因为上海一购物公司“虚假广告”而发起公益诉讼的北京律师刘昌松说。在他看来,骗子公司因上缴高额税收,当地政府极易成为庇护所。“骗子公司骗的是全国的广大消费者,而上海本地的消费者因为比较容易了解真相,上当的较少;即使上当了,一般也能通过各种途径维护权益。所以,对此类公司的打击力度也相对较小。”
曾经以“虚假广告”与橡果国际对簿公堂的河北律师李纶指出,由于电视购物的产品价格大多为几十元、几百元,消费者因为地点、时间、成本等问题,较少诉诸于法律手段,“管辖地等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也是维权困难的因素。”
监管的缺乏也是维权难的一大原因。电视购物节目从内容上说,属广电局管;从广告形式上说,又由工商局管。“现在从全国到地方,都没有出台相应的规范,谁的责任,该属于谁管辖,很难界定。”一地方工商局负责人日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指出。
声音
用立法规范电视直销
“电视直销多是异地购物,且在直销广告中商家大多突出产品的名称、特点、效用等信息,却对自身的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只字不提,有的甚至连企业名称也没有,这些情况直接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上海市消保委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有的电视直销企业看准了这一点,拖延或拒绝解决消费纠纷。”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电视直销企业的经营行为,规定在直销广告中必须主动公开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等信息,提供真实的产品信息,建立合理、有效的售后服务体系,确保所销售产品符合标准。
上海市消保委青浦、松江等电视购物投诉多发地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消协的作用也只是协调处理,并不能**电视购物的弊病。”
呼吁加强监管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日前,在成都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20名代表向大会提交了议案,建议通过制订地方性法规来规范电视购物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