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被称为“互联网一代”,他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社交、学习、娱乐、消费等方面,95后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与其他年龄段人群都表现出很大差异。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619名95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聊天交友(65.5%)和与亲友同学联系(61.5%)是受访95后上网**常做的两件事。52.6%的受访95后更喜欢线上社交, 53.9%的受访95后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受访95后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时,**常屏蔽与话题无关的人。72.6%的受访95后对幽默有趣的网络舆论**感兴趣。
70.1%受访95后在中学时有了**个社交账号
刘雯是重庆某大学一名大二学生,去年年底,她开通了自己的微信账号。但一年多以来,她并不经常在朋友圈发信息。刘雯和朋友聊天时,**常使用的工具是QQ,个人状态和内容分享一般是在微博上进行。“我初中时有了自己的QQ号,那时候主要是用来联系同学。高中时有了手机,上网频率高了,就注册了微博账号。”刘雯说,**早玩QQ时,她喜欢壁纸漂亮、功能丰富的个人空间,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微博,是因为里面的信息更有趣。
今年20岁的白丽(化名)是北京某街舞队的队员,同时也在一家舞蹈室兼职做老师。由于平时工作很忙,四处奔波,白丽一有时间就喜欢宅在家里上网。“我一般会追电视剧、听音乐、逛购物网站、刷朋友圈,偶尔也会打游戏,吃饭时间就叫外卖”。白丽说,相对于QQ、微博等社交工具,她使用微信和直播平台更多。“朋友和舞蹈室的学生大都用微信多一点,这样跟大家沟通更方便。另外,演出时,我们经常会拜托朋友或不参赛的队员帮我们直播或拍短视频发到网上”。
调查显示,聊天交友(65.5%)和与亲友同学联系(61.5%)是受访95后上网**常做的两件事。其他还包括:打游戏(53.4%)、获取资讯知识(50.5%)、看影视剧(50.5%)、听音乐(44.4%)、看直播(41.0%)、购物点餐(36.5%)、看动画(26.5%)等。他们**常使用的上网工具是手机(78.8%),并且远高出台式电脑(15.7%)和平板电脑(4.6%)的使用频率。
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受访95后**常使用的是微信(86.3%)和QQ(68.1%)。接下来是微博(40.6%)、论坛贴吧(21.9%)、直播间(20.4%)、博客(12.2%)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邱建新表示,90后大都成长于互联网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尤其是95后,他们的成长几乎一直与我国互联网发展相伴。“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人把他们比作一个即拔即插的U盘,存量大,内容多元化、碎片化。确实,95后成长在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知识和信息量大、来源广泛,更新速度也快”。
调查显示,70.1%的受访95后在中学时有了自己**个社交账号,具体来说,38.0%的人在初中时注册了账号,32.1%的人在高中注册了账号。
在北京化工大学读书的吴晓(化名)虽然也有自己的微信、QQ和微博账号,但他**喜欢逛贴吧和论坛,而且在部分贴吧还有马甲(在网络中,马甲泛指同一个人的不同ID——编者注)账号。“我喜欢足球、历史和科技类的话题,也为自己有大量这方面的知识感到自豪”。在吴晓看来,聊天和直播工具,以及和同学、朋友的日常互动比较无聊,而以兴趣为纽带把用户分类聚集在一起的贴吧和论坛更有趣。“我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和吧友交流而获取的,我的一些微信和QQ好友也是通过贴吧和论坛认识的”。
调查中,52.6%的受访95后表示更喜欢线上社交;14.5%的受访95后更喜欢线下社交;26.2%的人回答无所谓;6.7%的人回答不好说。53.9%的受访95后表示自己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
72.6%受访95后对幽默有趣的网络信息**感兴趣
1995年5月,邮电部宣布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服务,从此我国互联网进入开放的市场化阶段,互联网媒体也相继上线,网络社交媒体更是不断更新换代、发展迅速。《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之一。当前,95后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互联网媒体进入属于他们的时代。
白丽认为,网络媒体互动性强、让用户有自己的“领地”才更好玩。“我经常会在朋友圈点赞或评论,刷剧时也常常发弹幕,还在音乐播放平台上建过歌单。”她表示,对于自己的空间、主页,她都会花心思选头像、写签名,因为“这些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自己的形象”。
白丽还表示,虽然她会注意自己发在空间和主页的内容,喜欢被关注,但是她并不喜欢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也不喜欢朋友圈里这样的动态。“那样会显得很矫情,我更喜欢发布和查看一些日常活动,还有有趣的段子、视频等。”
邱建新指出,80后成长的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他们的文化也不免更多地打上父辈的印记,而且在演艺明星**刚出现时,他们也更容易去追星和从众。而90后,尤其是95后更多地关注自我,希望被关注,个体自主意识、权利意识也更强,他们也更加注重创新求异,这体现在语言、行为等各方面。
调查显示,受访95后**感兴趣的信息是娱乐八卦(62.3%),其次是知识科普(60.2%),接下来依次是熟人日常(52.6%)、时政财经(37.2%)、文化体育(35.5%)等。
他们**感兴趣的网络信息类型是幽默有趣的(72.6%),其他依次是精辟专业的(54.7%)、自由开放的(40.5%)、谨慎负责的(32.1%)、遵纪守法的(30.5%)等。
白丽坦言自己很少读长文章,更不经常读书。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专业要做的工作和感兴趣的事情,这些之外的很多信息稍加浏览就行了”。
吴晓表示,对于网上的信息和舆论,他并不会轻易相信和接纳。“虽然不至于每条信息都去求证,但我会多看几条相关的链接。对于网上的段子,虽然也会偶尔跟着关注和吐槽,但更多只是为了好玩而已。对于严肃的话题,还是会严肃地看待,而且感觉自己不了解的话题不会乱发言”。
调查显示,受访95后使用社交工具时,**常屏蔽的是与话题无关的人(50.8%),其次是陌生人(49.0%),38.3%的受访95后表示自己经常屏蔽父母。
刘雯对自己网络社交工具上的亲友都进行了分组,在发布日常动态和观点时,有时会屏蔽部分人。她坦言,家人是她屏蔽较多的人,“其实偶尔心情不好或者有一些小烦恼都是正常的,不想让他们过于担心”。
刘雯觉得,在直播平台上暴露自己的长相等信息不会带来太大问题。“虽然平台看起来是开放的,但是作为普通的用户,关注我的大多是认识的同学、朋友,用户使用的也是昵称,直播内容一般就是一些日常活动,很大程度上只是换了一种网络聊天方法而已。”刘雯说,父母长辈往往担心自己不注意网上交友的安全,但她认为自己和身边的同龄人还是很警惕的。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95后的称谓,48.8%的受访95后表示无所谓,37.1%的受访95后表示喜欢,14.1%的受访95后表示厌恶。
参与调查的受访95后中,学历为大学在读及以上的占68.4%,高中和中专占27.3%,初中占3.3%,小学及以下占0.9%。男性占55.0%,女性占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