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乐《一维》海报
1
吴念真《新年头,老日子》海报
“《刷车》特别好!”
“喔,是吗?谢谢!”
“您是**次听到这样的赞扬吗?我觉得这样的回馈会有很多吧。”
“喔,还好吧。”
这是日前于香港举办的优酷出品“2013大师微电影”首映发布会上的一段采访对答,《刷车》正是作答者五百所执导的微电影。看过《刷车》的顾长卫导演评价五百“有个性,有才华”。
但这位青年导演从网络成功“逆袭”至大银幕的故事,似乎更受人关注他正在拍摄由陆川导演监制的电影。
草根的梦想之路?
五百的成功,在优酷出品总经理卢梵溪看来,是因为有了网络,有了微电影,“才能让这些青年导演可以在梦想的路上渐行渐远”。
其实,借这个平台实现梦想的早有其人。2010年,一部《老男孩》播放量突破4500万,成为当年**热文化现象,创作者“筷子兄弟”也爆红网络。甚至有评论将《老男孩》看做中国“微电影时代”的起步。
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共有2000多部微电影问世,2012年更被称作微电影的“井喷”之年。难怪顾长卫用“威”来描述微电影。他感叹“很兴奋,也很紧张”,并坦言“有压力”。在他看来,“未来的空间太大了,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实现电影梦”。
执导过《灰机灰机》的陈柏坚导演曾这样说:“互联网给有电影梦想的专业与非专业的所有导演提供了一个传播的平台。在网络上,网友点击观看之后,随即就会发表各种各样的评论,作为电影编导,你也能**时间看到这些评论。这些瞬间的反馈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是巨大的。”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石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创作中“精英”与“草根”的界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影像作品表达自己。 “微电影让草根也可以参与电影创作,想拍就拍,拿起DV就可以。”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景”
相对微电影的红火,围绕它的讨论也甚是热闹。从“微电影”这个名词诞生起,评论就褒贬不一。有观点认为,微电影是被广告绑架后的衍生物;有观点认为,微电影让电影从曲高和寡的艺术殿堂走向平民化;还有分析认为,微电影满足了人们碎片化观赏的需求。
无论褒贬,微电影的发展从未停滞。在百度上搜索“微电影”,新片上线的消息可谓铺天盖地。
值得一提的是,贴着草根标签的微电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导演。2010年,彭浩翔导演监制的微电影《四夜奇谭》系列大获成功;2012年,蔡明亮执导的微电影《行者》上线后,引发网友热议,一日评论过万。
在优酷出品“2013大师微电影”活动中,**导演吴念真也带来了他的首部微电影作品《新年头,老日子》,广受好评。但他坦言:“我对微电影这个新名词一直充满疑惑,什么是微电影,对我来说就是短片嘛。”不过他也说,知道自己拍的片子是在网络播放,所以不会拍很多远景,初衷是“希望拍摄一个可以与观众沟通的故事”。
对“大师”的称号,吴念真婉谢说:“我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忧喜。这个时代属于台下的人,他们会有新的平台、新的方式跟大家沟通。”
是否被过度开发?
“微电影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产业?”卢梵溪的这一问,是很多关注微电影者想问的,确也事出有因。目前,微电影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广告植入,这也使其饱受争议。
有业内人士在网上发声:“互联网营销对于微电影的运用正在过度开发,微电影正在被商业利益所架空。”有影视爱好者担心,微电影被广告重重包围,挤占了“纯表达”的空间,会影响创作。甚至有媒体用“生于恶搞,死于广告”来形容微电影的境况。
在卢梵溪看来,“如果微电影是产业的话,一定会完成自我收入和支出的良性循环。我们知道,没有任何资金会无缘无故地仅仅为梦想买单”。
他认为,现在这个阶段,做好作品,把产业培育成熟更为重要。在未来,微电影可能会分流,一方面向着内容方向发展,成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影视内容的一个新行业;另一方面,向营销方向发展,成为广告业的一种新形式。
卢梵溪也带来了好消息优酷出品有望将含去年在内的8位“大师微电影作品”制作成一部长片电影,登陆全国影院。这将是互联网自制内容向大荧幕反向输出的尝试,有评论认为这是“微电影由免费观看到图谋票房的行业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