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影响我国药品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低迷、国内医药原料药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招标采购中竞相压价也给行业带来影响。今年以来,我国药品类产品出口增速放缓,特别是化学品中间体,出口额增速有所放缓,接近5年历史**点。医药类商品的出口增长点由原料药转向制剂前体类原料药配方制剂前体以及制成药品。
有关**在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形势已经较为明显,在国家鼓励创新、节能减排和优化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机制下,行业将在扩张和洗牌中形成新的格局,尤其是新版GMP换证将整体提升医药行业质量和价值。
出口放缓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在会上表示,虽然医药工业具有不受经济周期变化影响的刚性需求,但抗菌药限用等政策对行业的影响较为明显。
而根据该协会对24类化学原料药生产的监测显示,产量同比下降6.7%,供应出口量同比增长2.8%,远低于去年同期7.8%的速度。
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前8个月,我国药品类出口总额146.5亿美元,同比增长5.7%,速度明显放缓。以往化学原料药中间体是出口增长的大头,而今年的情况显示,这类产品进入了一个低增长期。
在具体重点品类的监测方面,化工协会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抗感染类药物产量同比下降12.6%,供应出口量同比增长7.9%;解热镇痛类产量同比下降3.8%,供应出口量同比增长5.7%;消化系统用药产量同比下降21.2%,出口量同比下降10.5%;重点出口大类维生素产量同比下降3.5%,供应出口增长4.9%.
增幅下降**明显的是提取物类,前8月出口总金额为2.15亿美元,同比增长-5453%,增幅同比为-274.57%.西成药和制剂用前体的出口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25%,是药品类商品出口的主要增长点。
在药品进口方面,2012年1~8月,进口类药品总额11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进口原料药类商品45亿美元,占进口医药类商品的44%.其中,化学原料药进口额25亿美元;生化生物类原料药进口额20亿美元,同比增长17%.
进口增长主要依赖于生化类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生化来源原料和制品,以及成品药物或制剂前体和配方。这两类药物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8%和58%,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42%和22%.
成品药物的前体制品,比如片剂用的直压颗粒、配方的半制成品,以及可以直接分装的无菌级或口服药物原料,有可能成为出口的亮点。
有关**在会上透露,西药出口中上述产品不少,虽然难以断定制剂成品药是今年主要出口增长点,但可以确定药物及制成品是提升制药行业水平的趋势。
“对连续10年以上的化学原料药中间体进出口额跟踪显示,原料药类商品进口保持稳定增长,进口额的增长幅度高于出口额。以西成药为代表的进口药品带动了进口额增长,内需拉动下的药品市场对于各类型的进口药品来说都面临历史性的转变。”健康网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口原料药类增长放缓,但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医药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已经是不错的结果。
小类崛起
在出口结构上,今年1~8月进出口原料药结构变化不大。出口产品中,**、维生素、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和动物脏器提取的生化类原料药依旧是主体;进口产品则以免疫抑制品、氨基酸类、基础制药用化工类产品和**类原料药为主体。
这个构成近年来没有明显改变,是典型的基础制药原料和中间体出口的产品构成模式。这与国家多年来实施的**和维生素出口鼓励机制以及国内优势产业发展有密切相关。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在微生物和**领域已经成为**大供应商。
虽然没有改变大宗产品的低附加值出口型主导地位,但在重要性上已有所改观,**和维生素占主导,而有机酸的比重有所减小,生化类比重在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在细分产品上,除了维生素、**之外,甜味剂、抗病毒药抗艾滋病药、心脑血管用药、香料类、**类原料药逐渐显露强势。例如,**类出口金额达到5.2亿美元,抗疟疾药类出口达到7200万美元,抗病毒类达到2亿美元。
在产量方面,小专品类也较为抢眼,化工协会发布的上半年主要大类西药产量数据显示,12类西药原料药中,上半年产量同比靠前的分别是计划生育及**类药物56.3%、血液系统药物38.7%、抗肿瘤类药物35.1%、泌尿系统类药物8.1%、心血管系统类药物7.1%.其中,对出口拉动较大的小品类包括茄红素、小品种**、辅酶Q10,仿制药和中间体则包括沙坦类、阿托伐他汀、拉唑类原料药,制剂前体主要是直压颗粒和无菌粉级制剂原料药。
而出口占比较大的大品种则出现增量不增值的现象,部分上亿美元的品种价格下滑或处在历史低位。价格下降较明显的品种包括普通肝素、维生素E原料、硫氰酸红霉素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的品种则包括6-APA、阿莫西林、扑热息痛等;量价齐减的典型则是维生素C.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