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渠道商圈 > 热门人物>叶聪:“中国首席潜航员”

叶聪:“中国首席潜航员”

2012-08-04 来源: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  33岁的叶聪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静与稳重,他说这是职业所致。作为潜水器的设计师和驾驶员,需要沉静与缜密,因为过分的激动很

叶聪:“中国首席潜航员”

叶聪:“中国首席潜航员”

叶聪:“中国首席潜航员”

  33岁的叶聪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静与稳重,他说这是职业所致。作为潜水器的设计师和驾驶员,需要沉静与缜密,因为过分的激动很可能就会导致失误,而这是他的职业所不允许的。

  2012年6月27日,叶聪作为“蛟龙号”的主创设计人员和试航员,在当日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试验中,**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并在海底发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存在。他终于实现了将中国的载人深潜纪录刷新到7000米的愿望,成为万米深海**第三人。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潜到神秘海底去一探究竟。2008年,“蛟龙号”研制成功后,叶聪和他的同事们于2009年10月3日,在南海成功试潜1000米;2010年7月13日,成功试潜3757米;2011年7月26日,成功试潜5057米。叶聪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当听到有人称他为“中国首席潜航员”时,他笑称自己只是一名“深海的哥”。

  叶 聪

  1979年出生,湖北黄陂人。200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工作。现任水下工程研究开发室总体结构组副组长,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质量师、**和试航员。他是我国载人深潜领域潜航员专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因多次成功深海试潜,被称为“中国首席潜航员”。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无锡市**杰出青年。“蛟龙号”先后深潜40余次,其中近40次都由他担任主驾驶,又被誉为“中国**牛潜航员”。

  一年时间叶聪团队

  拿出了“蛟龙号”草图

  叶聪于1979年11月出生在江苏黄陂城南的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父母的家居室简朴,他的少年时代都在这里度过。

  童年的叶聪,下河玩水、上树摸鸟,男孩子的各种淘气事,他都没少干过。小学3年级时,舅舅送给他一件皮衣,在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时,把皮衣撕开了一个口子。他便找来针线盒,将皮衣缝好。他用的是白线,太显眼,聪明的他就将黑鞋油涂上。直到一多月后,这个秘密才被母亲发现。

  1989年,黄陂突降暴雨,积水严重,母亲急着上班,才11岁的叶聪找来10多根竹篙,扎起一个竹筏子,将妈妈和邻居们送出去,晚上再将他们接回来。由此受到母亲和邻居们的称赞。

  有一年暑假,父亲叶大群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屋顶上垒一块菜园子,让叶聪把土运上去。叶聪左右手各提一只篮子往上拎土,先后用坏了8个篮子,终于把屋顶菜园子需要的土全部铺满。

  叶聪在读高一的时候,奶奶病重,他就帮助照顾奶奶,给奶奶洗脸,喂饭,主动分担了一部分家务。

  1997年,叶聪从黄陂市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船舶工程。他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对画图也很感兴趣,不管是房子还是轮船,他都喜欢,还喜欢工程类的学科。

  叶聪做事踏实,乐于助人,是父母**为自豪的事情。大学刚毕业的那一年,他日子过得很紧。后来他们才知道,儿子在资助一位家庭贫困的学生读书。

  叶聪是“幸运儿”,2001年7月,他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来到江苏无锡,进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工作,刚进所就被分到水下工程研发部门,参与潜水器的研发,这对他来说真是“如鱼得水”。在工作之余,他还主动“承包”了所里一个公共卫生间的清扫工作,每天主动去清洁卫生间。同事感到奇怪,叶聪说:“我年轻多做点事,好好锻炼锻炼。”

  2002年,中国迎来了“蛟龙号”立项的大事。2003年,由于船舶研究的专业背景,24岁的叶聪在“蛟龙号”项目中担任了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角色。他这一张“白纸”也在短短的一年中成长得“色彩斑斓”。一年后,这个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蛟龙号”顺利立项,开始了真正的研制,他们的目标深度是****的7000米纪录,这对于一个探访深海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外国人都觉得犹如天方夜谭。

  从训练到独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潜航员需要4年时间。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做精细的作业时需要镇定,操作动作要准确。

  在潜海领域,既当设计师,又当操作者,**罕见。叶聪能成为中国首席潜航员,关键是从设计到深潜,他熟悉“蛟龙号”的每一个零件。这其中,叶聪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一步步看着“蛟龙号”的诞生,对它的感情难以言喻。

  2007年4月,叶聪结婚了,蜜月还没度完,他就要出海,因为在海上工作时间较多,陪妻子的时间很少。在海上工作,由于海事卫星电话比较贵,1分钟4美元,用不起,只能发送电子邮件。叶聪一天会给妻子发一封电子邮件,报告平安。如果偶尔忘了发邮件,妻子就会非常担心:会不会出事啊?叶聪每次出海,时间都很长,妻子只能在家里祈盼丈夫平安,等待他安全回来。

  2007年9月,“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台载人潜水器,它的耐压结构,生命支持系统,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海上试验来改进。而且,试验风险巨大,关键时刻,潜航员必须挺身而出。

  在蔚蓝色的海洋上乘龙入海,进入神秘的海底**探索奥秘,这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梦想。终于,2009年8月,“蛟龙号”要下海了,主驾人选也当即公布,正是叶聪。他能当选是众望所归,他是设计师,对潜水器熟悉了解;他又是指挥部成员,和指挥部沟通顺畅;另外,他还是有经验的潜航员。

  潜航员进入载人舱,温度高达40℃,湿度也很大,感觉很不舒服。但随着不断下潜,舱内温度又开始逐步下降,为了防冻,潜航员需要不断添衣服。

  潜水器完全没入水面之前,需要进行水面检查和注水,因此,摇晃得很厉害,舱内非常闷热,叶聪只好不停地擦汗。之后,在巨大压铁的带动下,潜水器缓缓下潜,随着深度增大,周围逐步变暗,漆黑一片,温度也降得很低。下潜过程中,他会和两位同伴聊天、拍照,尽量让舱内的气氛轻松、融洽。

  **次下潜很浅,才38米,然后慢慢加深,38米、100米、800米……“蛟龙号”潜水器慢慢向下潜入。在载人深潜试验中,都是叶聪驾驶潜水器。他们对海区做调查,包括风向、海水深度、盐度、密度等。

  潜航过程中的饮食非常简单,只有巧克力、饼干、三明治等食品,有时也会带些馒头类的主食,下潜人员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来抵御寒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深海试验成功

  叶聪每次下潜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然后在海底工作约四五个小时。到达海底通过观察窗往外看,舱外一片漆黑,唯有电话的信号声响着。每隔20分钟,潜水器驾驶员和水面母船进行通话,而船上的仪器不时向母船发送相应数据。

  首次试验就遇到了麻烦,下潜到50米时,**次把缆绳解开,考察通讯能力,结果一入水,对讲机就熄火了。叶聪在海底漂移了一个多小时,只看到外面有光亮,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只好不停呼叫:“舱内一切正常,请回答!”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上岸。上岸之后听人说,有10多分钟时间看不到潜水器,大家都发慌了。

  盛夏在海上颠簸,潜水舱暴露在露天甲板上,甲板温度高达60℃―70℃,要接受炎热的考验。有一次遭遇6级大风的海况,巨浪滔天。那次叶聪也晕船了,但他咬牙坚持着,不能倒下,他要对潜水器的设备安全负责。

  2009年10月3日,叶聪驾驶的潜水器下潜到1000米深海,首开中国潜水深度先河。

  在数千米深海中,存在巨大风险。叶聪面临的**威胁是潜水器支撑故障,海底环境复杂,如果进入到黏的泥沙里就可能陷住。渔民的渔网,工程船舶的管线,复杂的岩石也有可能困住潜水器。叶聪说:“潜航员在几千米的深海下,想的**多,是如何完成好祖国交的任务,不是自身的危险。”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2010年7月13日,海上风平浪静,“向阳红09号”驶向试潜点,在这艘船的后甲板上的一个白色的潜艇,身后还装有4个螺旋桨,形似飞艇。潜航员叶聪、刘开周与唐嘉陵,他们神采奕奕地走进了“蛟龙号”,那一刻,他们形象显得格外高大。

  “布放潜水器!”试验现场总指挥大声命令。“蛟龙号”潜水器缓缓接近海面,在蔚蓝的大海上越来越小,逐渐浸入水中。

  一入水,大海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这个海区接近赤道,虽然风浪较小,但是暗涌很大,在舱内能感觉到潜水器的升沉强烈,透过观察窗能看见海水一次又一次拍击过来。下潜深度到达20米,波浪的影响立刻减小了,叶聪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舱外的光线逐渐变暗,开始还能看见一两条小鱼、浮动的发光水母,到**后就只能看见一些浮游生物了。因为下潜速度很快,这些生物像流星般从观察窗前划过。

  现场安静得让人窒息,“蛟龙号”潜水器以每分钟37米的速度缓缓下潜。潜航员在观察窗观察海洋情况,显示屏上的数字播报着下潜深度。这次下潜的目标深度是3700米左右,内容是均衡试验、水声调试和潜水器性能复核。

  1小时40分钟后,潜水器突破了3682米的**海洋平均深度,随后下潜到3757米,已经坐底,主驾驶叶聪向指挥部发回消息。

  触底10分钟后,“蛟龙号”潜水器传回首张海底图片,图片上蓝灰色的海底平静而美丽,一个类似海葵的水生物像鲜花一样开放着。与此同时,潜航员透过观察窗,操纵机械手把一面五星红旗插入海底,而后,一个深潜成功的龙宫标志物也放到海底。

  在静静的深海底,充满着诱惑,人们以为海底**,五光十色。其实,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一片黑暗,到达3000多米的深海时,只有零星的生物,偶尔有海葵和鱼,但没见过大型海底生物。

  3700多米,的确令人不敢想象,风险很大。一丝疏忽都足以造成巨大的危险。危险会来自设备故障。**怕被破渔网、电缆缠住。有一次,电池在上浮过程中发热,电池外壳损坏了,当时,他们距水面有几十米的距离,好在没有发生意外。

  还有一次,在3000米深海试验中,舱内绝缘检测仪突然显示电源短路,此时,一两分钟内就要作出上浮或排除故障、继续工作的判断。那次,幸亏及时找到了故障原因,才继续深潜作业。当时的**下潜深度是3759米,在此次为期19天的海试中,“蛟龙号”在南海一共完成17次下潜。有趣的是,几次深潜传回的数据都在3755米和3757米之间徘徊。原来,平整的海底也不平整,结果就在**后一次下潜完成返航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两米深的坑,**深度变成了3759米,打破了3757米的纪录。

  经过1小时40分钟上浮,“蛟龙号”潜水器浮出海面,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深潜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并创下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纪录。岸上掌声一片,人人欢呼雀跃。

  中国制造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载着3名试航员进行深海试验取得成功,**下潜深度3759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下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他驾驶“蛟龙号”

  深潜7062米

  2011年7月25日,叶聪驾驶着我国**艘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首次向5000米深度大关挺进。海试的地点在东太平洋,那里又是一块非常平整的海底。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叶聪每次执行任务前都要给家里发电子邮件。在驾驶“蛟龙号”开展5000米海底深潜前,叶聪给父母发来电子邮件,告知家人“蛟龙号”将于北京时间7月26号凌晨的1时30分进行第二次下潜的试验。凌晨2时30分,中央电视台传来消息:“蛟龙号”同步时钟出现故障,将推迟下潜时间。父亲叶大群便劝说老伴一起去休息了。

  载人深潜风险不小,5000多米的水下,每一平方米的艇身要承担500万公斤的水压。有一次试潜,突然发生故障,“蛟龙号”与母船失去联系,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出水。迟迟没有收到儿子报平安邮件的父母,紧张得一夜未睡,连发了3封电邮,直到叶聪平安出水回复邮件后,父母这才放下心来。

  在“蛟龙号”的前端,有3个观察窗,这是潜航员们观察海底**方便的“眼睛”。潜航员在强光照明下可观察到前方20米范围内的海底环境。

  接近海底,叶聪开始忙了起来,叶聪启用潜水器悬停定位功能,平稳地在海底着陆。他详细观察周边环境,选择作业地点,同时和海面的指挥联系。机械臂开始展开取样,试航员开始忙碌起来。呆在海底5个小时,叶聪和同伴还开心地吃了顿午饭。返回水面的1小时40分钟里,他听了一会儿音乐,还和同伴聊了聊下潜的感受。

  在“蛟龙号”的下潜过程中,叶聪就是潜航员,主要工作是保证载人潜水器的正常运行,操纵潜水器在指定海域巡航和作业,还负责导航、通讯、摄影、生命保障、故障修理与维护、医疗急救等工作。

  叶聪在下潜之前告诉父母不要熬夜看直播,但叶大群夫妻俩牵挂着远在海洋深处的儿子,从25日晚上开始就一直守候在电视机前。

  清晨6时12分,家里的电话铃突然响起,叶聪舅舅给父亲叶大群打来电话说:“叶聪下潜成功了!叶聪下潜成功了!”

  叶大群赶紧打开电视机,看到了儿子驾驶“蛟龙号”冲击5057米深海的画面。上午10时13分,当叶聪他们成功走出“蛟龙号”,父母这才放心。此时,家中的电话已响作一团,街坊邻居、区领导们纷纷上门道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播发了我国下潜5000米深海的消息。

  2011年7月26日12时22分,叶大群、常耀俊夫妻俩终于等到儿子发来的平安邮件。叶聪和另外两名潜航员成功下潜到5057米深水、返回母船“向阳红09号”。

  2012年6月15日早上7时,中国3名试航员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次下潜试验。承担**次下潜任务的是潜航员、主驾驶叶聪。按计划,此次海试安排6次下潜,并冲击7000米深度。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试验中,**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本次下潜试验于北京时间27日5点05分开始,“蛟龙号”于5点29分开始注水下潜。11点47分,潜水器到达7062米深度海底。下潜试验全程历时695分钟,进行了标志物布放、测深测扫等作业,并从海底取回了三个海水样品、两个沉积物样品和一个生物样品。16点40分,叶聪驾驶的潜水器返回试验母船甲板。他在**时间给家里发电子邮件,向父母和妻子报告:下潜成功,顺利返回。

  如今,一提起叶聪,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深潜**人”。当家人都为他潜入深海探险而担心的时候,他安慰家人说,载人深潜就像游戏一样有趣儿,而神秘莫测的海底就是他的游戏乐园。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提升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国际**,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的第5个潜水器大国。

  目前,摆在叶聪面前有一件事:就是对其他深海潜水器装备的研发。深海是很被看好的领域,潜水设备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相信,叶聪和他们的团队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为祖国争得更多的荣誉

相关阅读:

叶聪 首席 潜航员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但斌:精选个股 满仓穿越“玫瑰底”
阅读下文 >> 带来商机的21种营销方式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4314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