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渗透,诸多行业亦显示出其弱点,其中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被一览无遗的暴露出来。自08年三季度以来钢厂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局面下,一些企业仍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致使供需关系严重失衡。过剩的产能遭遇锐减的需求就是钢铁行业低迷的是症结所在,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09年4月17日钢材综合指数130.06,比今年**高点下降12.8%,业已跌破1994年水平。而借助国家一系列扩大投资、刺激内需政策的出台,4月中下旬我国钢铁市场开始出现了企稳回暖迹象,但钢铁企业亏损局面仍尚未扭转,钢材出口持续下滑,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今年一季度国内大中型钢厂亏损33.08亿元,其中前两个月亏损15.11亿元,而去年同期钢企利润高达471.6亿元,巨大的落差不禁让人扼腕心痛。但是面对如此高额的亏损,钢厂仍旧未采取积极的措施减产、限产来扭转亏损的尴尬局势。据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平均日产粗钢141.6万吨,按此推算,我国年产粗钢将达5.17亿吨,而工信部预计09年粗钢表观消费量为4.62亿吨,加上国内出口一季度同比降幅54.9%。这样,一增一减,放大了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从而, “去库存化”成了非常热门的关键词,等库存的泡沫经过市场漫长的消耗,价格逐步出现回暖气象时,钢厂产能又会被激发,新的库存泡沫又会滋生,产能释放和市场行情的博弈始终犹如“按下葫芦浮起瓢”般的纠缠在一起。在中钢协三令五申的呼吁减产限产来挽救市场,使得钢铁市场规范化、制度化,而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钢厂减产限产力度那么难呢?
首先,中小企业和国企步调不协调、地域生产集中化分布等因素是造成产量过剩的隐忧。即使大型企业采取限产使价格回升,而相对灵活的中小企业则随时处在“临界点”,一旦市场行情好转,就会重新投入生产。再是,某些钢厂一边顶着“亏损”的帽子,一边仍在憋足劲加大生产,就是为了抢占“地盘”,因为谁不愿意主动采取减产政策,丢掉有限的市场份额。那么结果是,减产效果微乎其微,致使限产报价计划集体泡汤。
其次,一些大型项目的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据统计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0亿元,同比上涨24%,相当于新增产能5000万吨。这些新增产能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将滞后到2009年下半年集中释放。目前首钢的曹妃甸、鞍钢的鲅鱼圈等大型项目将相继投产,后期产能仍将逐渐增加。
**后,近日工信部已两次公布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提出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那么,工信部出台的调控之剑管用吗?执行力度有多少?换言之,工信部能够控制的国有大钢厂限产,不附属于工信部管辖的那些中小钢厂会自觉限产吗?目前各地政府力保经济增长,积极扶持地方企业,要求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另一方面又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这两项任务存在一定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刺激经济的成果,可能不会真正重视产能过剩问题。
在市场需求尚未充分启动,09年我国钢铁行业还将面临25-30%的过剩产能,国内钢铁市场行情自春节后的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也就不难理解了。钢铁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钢铁行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的突出问题,更是市场行情难以期冀的“隐形杀手”,因此控制产能过剩对钢铁行业是关键的、任重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