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能源在为MEMS器件提供能源时遭遇瓶颈,如微型化学电池(锂电池)能量密度低,寿命短,微型太阳能电池又受光照条件等限制。利用MEMS技术制作的63Ni同位素微电池体积小,质量轻,能量密度高,电池使用寿命长,可不间断供电50年以上,并且易于片上集成,可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其制作工艺简便,成本低,可大批量生产,这些都成为解决MEMS器件能源问题的有利因素。 263Ni微电池的工作原理 利用带一定能量的β离子束辐射到半导体材料上,通过电离效应,产生电子2空穴对,当电子2空穴对扩散至半导体pn结的耗尽区时,在pn结内电场的作用下,实现对电子2空穴对的分离,即电子向n区、空穴向p区运动,产生电流输出。1为63Ni微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同位素选择包括安全、寿命、活性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63 Ni辐射的β离子**动能为6617 keV ,远小于对硅晶格结构造成无法恢复损伤的阈值200 keV~250 keV.此外,63Ni的辐射离子无法穿透人的真皮,不会给人体造成伤害。实验得到63Ni辐射的β离子在硅中的**扩散长度为43μm ,平均扩散长度为3μm.为了增加输出功率,63Ni微电池的能量转换结构可通过体微加工实现,即在pn结表面刻蚀出垂直侧壁的方孔阵列,以增大与放射源的接触面积。2为垂直侧壁方孔型能量转换结构的示意图。 放射性同位素63Ni微电池的性能指标有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和**输出功率Pm,分别由(1)式~(3)式求出: V oc = k T e ln(1 + I p I 0)(1) I SC = I p(2) P m = f V oc I SC(3) 其中: Ip是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电流,I0是漏电流,f是填充因子。 由63 Ni微电池的工作原理可知,输出电流密度JL( E)可视为各区的辐生电流密度之和,即J L( E)= J n( E)+ J c( E)+ J p(E)(4) 其中: Jp(E) , Jc(E)和J n(E)分别表示p区、耗尽区和n区的辐生电流密度。 当辐射粒子能量为E时,可以建立n区、p区及耗尽区的电流密度,当能量相同的离子束辐射时,电池中的辐生电流只需将式代入式相加即可,当辐射离子的能量不同时,则总的辐生电流密度还需对所有的离子能量进行积分,即JL=∫Emax0JL(E) dE. 3给出了开路电压Voc与I p / I 0的关系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当I p / I 0大于1 000时,Voc趋于稳定,由此得出,要得到较大的输出功率,应尽可能地降低漏电流I0,使Ip/I0大于1 000.漏电流计算公式为I 0 = AJ 0 = A D n L n i 2 N A + D p L p n i 2 N D e 其中:A是pn结有效接触面积,e是电子电量, n i是本征载流子浓度,J 0是漏电流密度。从式可以看出,增加掺杂浓度NA和ND均有助于降低漏电流。 实验证明,增加N D还会降低载流子的扩散长度L n,则**掺杂浓度N A = 10 20 / cm 3,N D = 10 17 / cm 3。 3 63Ni微电池的结构设计 随着结深的增加,产生电子2空穴对的数目将减少。当结深约为1μm时,产生的电子2空穴对的数目为920.当结深大于38μm~40μm时,产生的数目将减少至几十个。 若扩散浓度N A = 10 20 / cm 3,N D = 10 17 / cm 3,由式可以得到开路电压与结深的关系,如4所示。由图可以看出,随着结深的增大,开路电压不断的增大,当结深大于3μm时,开路电压逐渐趋于稳定。 由式可以得到短路电流密度与结深的关系,如5所示,同样可以看出,随着结深的增大,短路电流密度不断的增大。当结深大于3μm时,短路电流趋于稳定。 由式可以得到**输出功率与结深的关系,如6所示,由图可以看出,随着结深的增大,当结深大于3μm时,功率趋向于稳定。 由于63Ni辐射的β离子在硅中的平均扩散长度小于3μm ,因此要使产生的空穴2电子对尽可能的多,以便提升电池性能,则结深的**选择范围应在2μm~3μm. β离子辐射到p2n结,产生电子2空穴对,形成辐生载流子,辐生载流子的定向移动形成辐生电流。 如果辐射到电池表面的β离子激发产生的电子2空穴对均可全部被收集,由于产生一个电子2空穴对需312 eV,则辐生电流的理论**值为I max = N×317×10 7×E av 312 e 其中:N是放射源活性, E av是放射源辐射离子的平均动能。 7是源活度与短路电流关系图,可以看出源活度与短路电流近乎成正比例关系。要增大电池电流,必须使源密度尽可能大。 4 63Ni微电池的制作和性能 41实验仪器与设备 同位素微电池制作工艺步骤如8所示。(a)采用掺杂浓度为10 17 / cm 3、晶向为< 100 >的n型区为衬底; (b)在n型区表面热氧化生成2μm厚的SiO 2掩膜层,再在其上LPCVD淀积2μm厚的Si 3 N 4掩膜层; (c)用掩模版光刻。RIE干法刻蚀掉多余的Si 3 N 4与SiO 2,形成湿法刻蚀窗口(7 mm×14 mm) ;(d)用KOH湿法腐蚀出深宽比为10∶1侧壁、均为< 100 >晶向的垂直侧壁方孔阵列; (e) RIE除去Si 3 N 4掩膜层,用掩膜版光刻,RIE除去多余的SiO 2掩膜层,形成掺杂p型区的窗口,此掺杂窗口避开了n型金属电极区,但为其预留出了5倍面积的空间; (f)浓硼扩散。形成结深为215μm ,p型区浓度为10 20 / cm 3的pn结; (g)用HF缓冲液除去SiO 2掩膜层,并涂胶; (h)用掩模版光刻出n型区的金属电极区、p型区的金属电极区与电镀区,溅射金属铜,剥离多余的金属铜。 结果在未被掺杂的n型区表面留下了n型区的金属电极区,在p型区表面留下了p型区的金属电极区,这两个金属电极区分别与n型区及p型区形成欧姆联结,且两电极相距2 mm ,避免了过大的漏电流。电镀区淀积在垂直侧壁方孔阵列的表面,完全控制在p型区内,可防止因电镀区覆盖p型区与部分n型区而造成的短接。电镀区的金属层厚度为100 nm ,可阻止β离子穿过电镀区而产生过多的能量损耗,这样即可得到同位素微电池的能量转换结构,整个电池的有效面积为818 mm×1816 mm. 对加工好的能量转换结构进行放射源电镀,采用含有次磷酸根的镍盐水溶液通过化学镀的方式形成63Ni ,电镀剂量为100 mCi/ cm 2,次磷酸根可以通过次磷酸纳、次磷酸钾或者次磷酸氨获得。电镀只在电镀区进行,电极区用有机硅橡胶涂敷保护,以便以后引出导线。电镀后,在微电池表面进行密封处理,避免放射源在工作时受到外界影响。 9为电池能量转换结构宏观形貌图,0为能量转换结构在10倍显微镜下的形貌图。可以看出,湿法腐蚀形成的垂直侧壁方孔阵列结构的侧向钻蚀现象并不明显。1为微电池形貌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电镀区均匀地附着在能量转换结构的表面。使用HP探针台测试仪对同位素微电池的电信号进行测试,得到V oc = 127 mV ,J SC = 4 nA/ mm 2,P m = 0141 nW/ mm 2. 5结论 大量的实验证明了使用同位素能源的可行性,而且它可以很好地与MEMS器件进行片上集成。 这种电池所具备的各种优点为解决MEMS与能源片上集成问题以及商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使用不同种类的同位素、不同结深和放射源活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电池性能。电流公式的建立使得对电池性能的分析更加完整。同时垂直侧壁方孔阵列的采用,增大了能量转换结构的表面积,从而增大了电池电流。对放射性同位素63Ni微电池的能量转换结构进行设计,发现**结深范围为2μm~3μm.在此基础上制作出电池,其性能指标为Voc= 127 mV ,J SC= 4 nA/ mm 2,P m= 0141 nW/ mm 2. 来源:http://www.edianchi.com/news/html/Tech/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