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热点聚焦>刑法**谈李昌奎案改判死刑否认存在舆论审判

刑法**谈李昌奎案改判死刑否认存在舆论审判

2011-08-24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 白 龙  8月22日,备受关注的李昌奎案在一审判死刑,二审改死缓后,云南高院再审又判死刑,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本报记者 白 龙

  8月22日,备受关注的李昌奎案在一审判死刑,二审改死缓后,云南高院再审又判死刑,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本案启动再审是否有利于维护司法**?是否会导致 “翻案风”?改判死刑是“网络审判”、“舆论审判”吗?记者就公众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我国**刑事诉讼法**陈光中教授和**刑法**高铭暄教授。

  改判体现了罪刑相应,体现了有错必纠,体现了公平正义

  记者:二位如何看待李昌奎案再审改判?

  陈光中:被告人李昌奎强奸、杀害女青年后,又残杀另一无辜幼童,罪行极其严重,虽有自首情节,但不足以从轻处罚,依法应当判处死刑。再审改判李昌奎死刑,体现了罪刑相应,体现了有错必纠,体现了公平正义。

  高铭暄:再审改判较好地把握了法律、政策和民意,充分体现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改判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真正维护了司法的公信力和**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启动再审不利于维护司法**。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陈光中: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司法的**是建立在裁判公正基础上的,只有公正的裁判才具有真正的**。违背了事实和法律的错误裁判,谈不上有无**问题。

  为追求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允许启动再审纠正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为维护法的安定性,立法又严格限定了启动再审的条件,对提起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持特别慎重的态度。提起再审,并不意味着必然改变既判。李昌奎案二审改判死缓不当,严重背离了公众对公正的评价,再审改判死刑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是真正维护了司法的公信力和**。

  再审滥用将损害司法审判的**性,不应将其他案件和李昌奎案作简单类比

  记者:云南高院依照二审审判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由同一个审判委员会先后作出死缓和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是否合适?

  陈光中:云南高院审委会决定再审,符合现行法律规定。再审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审判程序,对案件事实、适用法律重新进行全面审理。云南高院另行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审委会根据再审查明的事实,讨论决定对该案改判死刑,符合刑诉法的规定。刑诉法没有规定审委会要在再审中回避。

  记者:李昌奎案的再审是否会引起更多案件效仿,导致 “翻案风”?

  陈光中:刑事再审程序是一种补救性的特殊制度,只适用于纠正个别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不应将其他案件和李昌奎案作简单类比。“**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何况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件?死刑案件判决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与当时司法环境密切相关,并且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情势下,法官对宽严尺度把握会有一些差别,都是非常正常的,也完全符合审判规律。

  实践中,绝大部分案件是公开审理的,也有部分案件,如涉及个人隐私,或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即便是公开审理的案件,据我所知,出于保护被害人隐私、维护被害人名誉、照顾亲属情绪等因素考虑,一些涉案情节例如被害人过错等,也有可能不在裁判文书上明确表述,更不见诸报端,但是法院在量刑时必须考量。因此,不能仅仅根据裁判文书或相关报道,即对相关案件进行简单类比,甚至据此作出不恰当的评价。不当启动甚至滥用再审特殊程序,不仅将极大损害司法审判的**性,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也极易造成司法权的滥用,侵害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李昌奎案二审不当改判死缓,并不能说明我国现行死刑政策本身有问题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死刑政策?

  高铭暄:我国实行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慎重适用死刑的政策。这也是党和国家多年来的一贯政策。保留死刑,符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但死刑毕竟是剥夺生命的**严厉刑罚,应当严格控制,慎重适用,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人民法院对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依法严厉惩处,符合死刑适用标准的,坚决判处死刑;对于因恋爱、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引发的命案,被告人事后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家属谅解,以及被告人具有法定从轻情节的,充分体现政策,依法从宽处理,尽量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经过几年努力,死刑案件质量有了充分保证,适用标准趋于统一,死刑案件数量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全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严重暴力犯罪特别是命案稳中有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这也为刑法修正案(八)废除13个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创造了条件。事实证明,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慎重适用死刑的政策,符合我国国情,顺应国际潮流,是完全正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昌奎案二审不当改判死缓,并不能说明我国现行死刑政策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执行死刑政策过程中在处理个案时出现的偏差,属于个别现象。司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再审纠正偏差,恰恰是正确贯彻我国死刑政策的体现。李昌奎案当事人间有亲戚关系,过去有过提亲的背景,但是强奸犯罪并非“民间纠纷”。

  自首只是量刑时考虑的情节之一。如罪行本身特别严重,即使自首也不予从轻

  记者:李昌奎有投案自首的情节,为何还要判处死刑?

  高铭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自首是法定量刑情节,表明犯罪人与司法**采取配合态度,因此一般都应当予以从宽考虑。刑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可见,人民法院在决定刑罚时,首先还是要考虑犯罪本身的社会危害性,自首只是量刑时考虑的情节之一。如果罪行本身特别严重,即使自首也可以不予从轻。本案被告人李昌奎连杀两人,还有强奸行为,罪行极其严重,应当判处死刑,即使构成自首也不足以从轻处罚。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判决结果也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社会的评论

  记者:有人称本案改判是网络炒作的结果,是“网络审判”、“舆论审判”,您怎么看?

  高铭暄:网络和媒体都是民意表达的方式之一。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可以不尊重民意,不考虑舆情。因为法律本身就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判决结果也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社会的评论。李昌奎案二审改判确实引起舆论热议。但云南高院再审是根据被害人亲属申诉等启动,是严格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的,改判也是根据再审查明的事实,依照法律规定作出的。这与所谓的“网络审判”、“舆论审判”是完全不同的。

  链 接

  根据刑诉法的规定,对生效刑事裁判启动再审有四种情况:

  一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经审查符合再审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二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发现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

  三是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四是上级人民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

  启动再审的法定情形主要是: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障及时发现和纠正生效裁判中的错误,体现了实事求是、依法纠错的精神。李昌奎案就是云南高院根据被害人亲属的申诉,审查认为原判适用法律确有错误而依法提起再审的。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我国多地观测到同一起UFO影像 专家称难解释
阅读下文 >> 北京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意见要求建涨工资机制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9379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