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网络信息>“C2C”也许还有价值

“C2C”也许还有价值

2011-07-2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标题中的C2C当然不是电子商务的那个C2C,因为淘宝过亿的用户已经证明了这种商业模式的价值,这个C2C是一种商业现象,它是Copy t

标题中的“C2C”当然不是电子商务的那个C2C,因为淘宝过亿的用户已经证明了这种商业模式的价值,这个“C2C”是一种商业现象,它是“Copy to China”的简称。

毫无疑问,中国互联网这十年一直“消费”着美国人在互联网上的天赋。不管你学的和计算机是不是相关,只要发现了国内没有的商业模式,就立即Copy过来。但这种复制是极其简单的,甚至只是页面和概念,并不是一整套体系的复制。复制之后便召集大规模的销售队伍,刚刚开始有所收入时,就跑到美国,向一脸茫然的VC们描述中国庞大的市场前景。拿到钱后,猛砸推广,继续标榜自己身上的“**”、“**”……直到上市。结果在这些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垄断了用户、流量、资金之后,它们继续着“C2C”。

“C2C”似乎成了国内互联网**经过无数次验证、**直接有效的商业模式,本来不应该如此规律化的互联网却被硬生生地套上了一条铁律。于是,硅谷那些偏执的创业者们总是一副鄙夷的姿态,“上帝,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其实在这个节点讨论“C2C”的价值,正如讨论“中国制造”之于中国经济的价值,总是很难定论。“C2C”不好,但它的确让一块荒芜的土地,迅速变得满眼绿色。它孕育了近5亿的中国网民,造就了那么多**的互联网公司。**的是,我们疑似打赢了所有的“洋和尚”,从eBay到Google,名单上的企业还在增加。

马云在接受华尔街D9数字论坛的电视采访中,面对支付宝事件以及与雅虎的隔阂时,显得从容智慧,**让他稍显狼狈的就是主持人提到的中国互联网环境。马云认为这是一个必经阶段,美国走过,日本也走过,而现在则轮到了中国。国内的互联网环境跟国外的确不同,但本土互联网企业已学会了找到避开“地雷”的窄小路径,这种生存之道是国外人士一直搞不懂的。

简单地说,国外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idea to business”,会出现像扎克伯格这样对商业极度排斥的**,他们的想法就是要实现理想中的“idea”,商业只是附属品。而国内则是“business to business”,他们是在做买卖,生存和挣钱是**位的。于是,你会发现时下**主流的几位互联网大佬都曾疯狂追风:SP流行了,就SP,游戏火了,就游戏,直到追上潮流的那一天。

但他们也很无奈。国内互联网总是很弱势,你甚至很难搞懂一个很本土的互联网企业,所有的用户和服务都基于中国,却非要到美国上市。也就是说,国内互联网企业从创办的那一天起,想的就是如何让美国投资者们明白它们的价值。因此,它们当然需要按照美国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搭建框架,也需要在IPO时讲一个美国式的中国故事。

“C2C”不是中国的原罪,笔者更认为它是互联网中的“中国制造”,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是几家互联网巨头所能改变的。“C2C”的确太急功近利,的确在耗费着不经济的社会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接轨的方式,它正在帮助中国互联网积蓄未来爆发的能量。

相关阅读:

“C2C” 价值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小包裹惹出电子商务大麻烦 快递损坏维权路漫漫
阅读下文 >> 网购市场遭遇税收流失黑洞 是否向网店征税再引热议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9002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