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纺织资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009-04-03 来源:中国贸易网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制造”不但使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使神州大地赢得了“**工厂”的美誉。然而,中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是低端日常生活消费品,产品技术含量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下游,从而只能获得较少的利润。

    近年来,在人力成本、原料物价、土地资源等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下,被称为“蝗虫经济”的低端制造业有逐步流向越南、老挝等“新价值洼地”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到阻击,引发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摩擦战。

    面对重重困难的“中国制造”,将何去何从?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中国制造:全球经济的重要发动机

    在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地,中国制造已经深入当地市场的千家万户。

    在各个生活场所,诸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等,带有“made in China”标志的产品牢牢占据重要位置,以致于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没有中国制造,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长期担任商业新闻报道工作的美国记者邦乔妮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中这样写道:“没有中国货的一年,生活简直是在与家人的争吵中度过的。我试图证明‘中国制造’并不能影响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年的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中国和我之间的距离,在把中国推出我的生活之外后,我得到一个‘中国已经深深介入我们生活’的结论。”

    中国制造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中国人生活近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都是国人亲身经历和直接体会的。当然,中国制造在大力推动本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为西方企业带来巨额利润。此外,中国制造不仅为西方企业创造了第二个春天,还为西方社会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

    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制造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克服全球范围内的贫困、环境等问题。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纳入市场体系、提高其收入、解决其贫困问题创造了条件。其次,中国制造的发展,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进口需求、拓展相关经济体的产业链、提供技术援助和适用机械等,推动了区域经济、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

    回顾中国制造走过的足迹,其发展、崛起也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崛起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就是**制造。2007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公布的《**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到,中国经济仅占**经济总量的4%(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15%),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接近1/3,远远超过作为****大经济体的美国的贡献。报告还着重提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的不同,不论是在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在进出口中,制造业及制造产品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很大一部分是制造业提供的。换言之,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
危机显现

    遍地开花的中国制造的确是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不过,国人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中国制造走得远,但却几乎已经成为低价、低档的代名词。许多中国制造企业能参与的也仅仅是“制造”环节,而构成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品牌却仍然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首先就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中国的农民工劳动力价格在2006年比上年上升了10%—15%,而且这个势头在2007和2008年还进一步加剧。低端的制造业无法通过增加产能来抵消因为劳动力价格上升造成的成本浮动。在劳动力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即使效率出现提高,也无法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进口。一方面我国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产业结构的制约也成为中国制造发展的障碍。中国制造业的产业机构明显表现出轻型化的特征,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的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52%、34.29%和33.63%,机械电子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毫无疑问,制造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此外,原料价格增长、人民币升值、环境和能源等也成为中国制造的制约因素。

    在中国制造遭遇发展瓶颈时,一些国家中主张保护国家利益、反对外来资本入侵的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矛头直指中国。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已连续14年(1995年至2008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多的国家,连续7年(2002年至2008年)成为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涉案**多的国家;目前全球1/3的反倾销和美国一半的337调查都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现在全球遭遇经济危机,美国、欧盟等的贸易保护政策日趋严厉,对中国产品的出口形成威胁。

    突围“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内外困境,核心原因仍然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仍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处在全球供应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技术水平和利润很低。据估计,在国内制造商承接的贴牌生产中,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人**多拿到8%。正如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所说:“我们生产出12亿件衬衣才能换回1架喷气式客机。”

    “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的现象,已经使中国政府强烈意识到:低技术含量、低成本、薄利润、低端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为了促进中国制造早日实现“中国创造”的软着陆,中国政府在近年来不断出台积极的推动措施。

    对于不少高新技术制造企业来说,融资困难、投入不足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和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性因素。为了逐步改善这种局面,2006年3月科技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贷款总额为500亿元的《“十一五”期间支持自主创新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得益于该项目的启动,我国自主创新**性企业奇瑞汽车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协议,在“十一五”期间获得贷款58亿元。据介绍,此次国家开发银行向奇瑞提供的58亿元贷款中,人民币贷款22亿元,外汇贷款4.5亿美元。贷款项目包括自主研发能力建设项目、新产品开发及扩大产能建设项目、关键零部件项目和“走出去”项目。至此,国家开发银行对奇瑞承诺资金支持共计112亿元。此举对于奇瑞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产品的升级扩能,实现2010年产销100万辆的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重点正在向支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方向转移。从过去仅仅是采购物美价廉的产品、防止腐败,到如今主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我国政府采购工作重点的转移,使政府采购的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将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贷款支持,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而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科技支出1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为“中国创造”保驾护航

    在创新主体上,广大企业无疑是主角。然而,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创造”而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将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借鉴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上的积极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发挥。

    政府要引导企业增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中国企业创新热情不高,原因之一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树立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早日实现主动创新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企业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条件。因此,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着力点应该是为企业全力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促使企业尽快成为创新主体。

    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企业自主创新有赖于良好的法制环境作支撑。然而,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错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意愿。因此,政府应该抓紧制定和完善维护创新秩序、健全创新保障机制、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政府可以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在投资、金融、消费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参与创新活动。

    建立**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在我国现在的环境中,通过研究机构探索、验证技术的可能性,比让它们开发<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4月3日涤/涤复合丝下周指导价
阅读下文 >> 4月3日盛泽嘉兴两地涤纶长丝DTY行情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777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