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市场营销>恶性营销是意识中的“三聚氰胺”

恶性营销是意识中的“三聚氰胺”

2011-01-08 来源:价值中国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乳品,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生命安全的产品,一个本应该以产品质量导向作为竞争基础的产业,却越来越成为一个被娱乐化甚至被

乳品,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生命安全的产品,一个本应该以产品质量导向作为竞争基础的产业,却越来越成为一个被娱乐化甚至被玩弄化的产业,参与其中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主导性企业,不是把精力和资源放在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上,却热衷于通过花样百出的营销创新,玩弄概念,玩弄手段,打着为消费者服务的旗号却干着损害消费者的勾当。

    **近一贯善于制造新闻的两家**的乳品企业蒙牛和伊利之间又爆发了一场颇有“无间道”意味的事件,一名蒙牛的产品经理联合公关公司通过网络传播手段对伊利的有关产品进行恶意攻击,伊利向公安局报案之后相关人员已经被批捕。不过蒙牛在对社会公告中只承认这是产品经理的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并且反手揭露伊利之前对蒙牛做过类似的事情,而涉案的产品经理安勇原来是伊利的员工,话语之间似乎在告诉大家这可能是伊利所搞出的一出“谍中谍”。

    作为消费者,我们无意于去纠缠这里面的事情真相,来龙去脉,从已经公开的信息中我们就能够判断的是,在一个看似简单的乳制品产品背后,掌握真正信息的厂商利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试图把控舆论,掌控话语权,恶意操纵,肆意粉饰,在这里,消费者权益和公众利益沦落为了厂商玩弄于掌股之间的筹码,而没有丝毫对消费者的尊重,更何谈消费者利益至上。

    记得有句名言说:你可以**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但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放开伦理上的谴责,即使单是从事物发展的机理上分析,作恶本身也是一个有非常强的路径依赖的事情,一旦你走上了这条路,就会自我强化而越来越出格,只到自己都无法控制。对一个产业来说,一个企业的作恶而得逞,只会激发同行企业更加变本加厉的模仿,只到无法掩饰而成为行业危机。

    2008年,高速发展的乳品行业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演变为行业危机,并把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三鹿推上了祭坛,出于行业稳定的考虑,甚至是出于善良的愿望,政府和民众没有对行业的一些“潜规则”进行更**的批判和洗涤,但是从乳品行业不断爆出的一些事件来看,躲过大劫的某些厂商并没有吸取教训,也没有真正的反思,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着原来营销驱动、外延扩张的路子,本质上说,产品层面的“三聚氰胺”源于思想意识中的“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被用于牛奶造假,是因为它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它的高含氮特性可以利用现在的定氮法蛋白检测的缺陷来人为“提高”掺水的比例,第二,就是它在表面上和短期内以及小剂量范围下是无色、无味、无毒的。就是一般消费者食用含三聚氰胺的牛奶,正常情况下(或者至少在制假者认为)只是营养物质摄入量降低了,但对生命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种在表面上、短期内和小剂量下“无毒”的产品,长期积累反而会给人体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所以三聚氰胺的本质在于,它是利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短期内无明显危害的特征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乳品厂商之间之所以热衷于恶性营销,同样是因为消费者对相关的知识不了解,并且利害权衡无法通过短期的使用体验来进行验证。

    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检测机构和主管部门实际上应该发挥的是作为消费者的代理人身份替消费者把关的作用,很可惜,政府部分和中介机构的公信力在厂商利益的腐蚀下逐渐锈蚀,一个没有公信力的社会就不可能诞生伟大的企业,人们都在为自我利益和短期利益而忙碌,而结果成为了一个逆帕累托改进的负收益过程。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谈判中“输”的艺术
阅读下文 >> 消费“她时代”的营销策略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7509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