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渠道商圈 > 成功故事>李书福:沃尔沃 我爱她8年了

李书福:沃尔沃 我爱她8年了

2010-06-04 来源:《商务周刊》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8年中,收购沃尔沃这件事从只有李书福一个相信到全**亲眼目睹,吉利经历了怎么样的波折与坚持?

    3月31日,在北京再次见到赵福全的时候,他衣领上吉利徽标旁边又多了一个沃尔沃徽标。“我带上沃尔沃的徽标很自豪。”吉利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对《商务周刊·汽车商业观察》说,在并购沃尔沃轿车的过程中,他加深了对沃尔沃的看法。

    起初,赵福全就是觉得沃尔沃的安全性高,仅仅是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表象性了解。在看了他们产品开发的每一步之后,才意识到那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安全管理,无论是安全的严格把关,还是对技术的投入,都有自己的特色,“我感觉到确实是货真价实的,真的很有技术含量”。

    2010年3月28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福特汽车首席财务官LewisBooth在瑞典签署了**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价格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以及相关资产。

    在协议书上落笔后,兴奋的李书福紧紧握住LewisBooth的手,在这个注定将载入史册的镜头前,李书福笑得很开心,后者的笑容则显得很含蓄。

    3月30日下午一点半,李书福带原班人马飞回北京。“一路上基本能看到的报就没有不说这件事的,而且都是头版。”赵福全难掩心中的喜悦。

    当天晚上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47岁的李书福侃侃而谈。当被问到为何能买下沃尔沃时,他解释说,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沃尔沃,也并不是说钱不多就买不到,“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的确,收购沃尔沃轿车的竞争者众多。“但为什么被吉利拿下了,因为这里面有一个规则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参与买卖。”李书福说。

    在这样的场合,面对台下众多国内外媒体,李书福说得很概括。赵福全则告诉记者,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李书福的决心和整个团队的努力缺一不可。

    李书福深知其中种种艰难,却保持了一贯的激情和执著。“公司上下只有他是一直坚定的相信收购一定会成功。”赵福全说,而对于执行团队来说,收购过程困难重重,一直行走在失败的边缘。“谈判谈得越深就越艰难。之前是如何走到谈判桌上面临困难,后来则是如何走下谈判桌,更艰难。”

   沃尔沃怎么样?

    很难想象,早在8年前李书福就已经打定了主意。2002年,当他在公司内部宣称要收购沃尔沃时,很多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因为那时候,吉利才刚刚拿到汽车生产**。

    可李书福是认真的。当年把自己的奔驰车拆解开让工人仿制,他想打造的就是中国的梅塞德斯-奔驰。虽然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低端车起家,但这个浙江人从来没有对进军**汽车制造商的梦想死心。

    创业初期,市场对吉利汽车的评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才敢买。不难理解,沃尔沃在全球以安全性能著称,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于国于民都有利,与吉利的梦想一致。”李书福多次公开表示,“我的梦想就是打造**安全、**环保、**节能的好车,让中国车走遍**,而不是让全**的车走遍中国。”

    在他的观念里,收购一家**汽车品牌,是中国民营车企在**汽车版图中谋取一席之地的捷径。

    在沃尔沃之前,李书福已经有了两次国际并购经验。2006年10月24日,李书福与英国铜控股公司签署合资生产名牌出租车的协议。协议规定,吉利汽车将与英国锰铜控股组建新合资公司,在上海华普生产TX4伦敦出租车。按照协议,吉利汽车将在合资中占51%的股份,华普汽车占1%,英国锰铜控股占48%,吉利成为这家合资公司的控股方,并以23%的股份成为锰铜控股的**大股东。更重要的是,吉利通过生产转移,跳过了复杂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及劳资关系困扰,直接实现了在中国本地的低成本生产。这也意味着,在控股英国锰铜后,吉利除拥有**的伦敦黑色出租车的生产和技术外,同时也找到了一条通往欧洲的捷径。

    2009年3月27日,吉利宣布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DSI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自动变速器专业公司,是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整车企业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之一,具有年产18万台自动变速器的生产能力。

    “这两次练兵的确给收购沃尔沃带来了很好的经验。”赵福全说。

    不过,虽然吉利此前有了同锰铜公司和DSI的海外重组和并购经验,但竞购沃尔沃轿车的商业谈判之艰难程度,还是令担任过戴姆勒-克莱斯勒技术中心研究总监的赵福全印象深刻:“收购沃尔沃的谈判艰苦而漫长,不亚于一场战役。”

    2005年的一天,李书福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请时任华晨副总裁的赵福全吃饭,这是两人的**次正式见面,当时李书福的目的主要是想请赵福全来吉利。也正是在这次“饭局”上,赵福全**次得知了李书福对沃尔沃的非分之想。

    吃饭的时候,李书福突然问赵福全:“你觉得沃尔沃怎么样?”赵福全当时的回答是,“挺好的,尽管它规模不大,但认知度很高,而且买不买的人都认可它,都认为它是****的**品牌。沃尔沃这个品牌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你说哪个品牌车不安全?但是它的这种安全是植入血液里的,是它的DNA决定的。”

    李书福很认可他的说法,又接着问:“你觉得咱把它买下来怎么样?”赵福全回答到:“蛮好的。”但他心里回答的是另外四个字:天方夜谭。

    关先生来了

    那一年,吉利汽车整体销量只有15万辆,销售收入不到7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沃尔沃在全球卖出大约40万辆豪华车,销售收入是吉利的10倍还多。但此后两年,吉利迅速成长,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2009年达到140亿元。而沃尔沃从2005年后开始走下滑路,去年销量创下近10年新低。

    2006年赵福全加盟吉利后,对这家企业的研发系统做了**升级。此消彼涨的形势让他逐渐改变了当初的看法,“以现在沃尔沃规模还是会让人也有蛇吞象的感觉,但至少能吞的进去了。”

    在等待了5年之后,李书福终于正式跟沃尔沃的东家福特汽车开始沟通。

    2007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时,李书福会见了当时的福特汽车CFO勒克莱尔。双方讨论了包括沃尔沃在内的诸多问题,但并没有达成任何结果。

    当年9月,李书福从吉利杭州总部给福特汽车的美国总部邮寄了一封挂号信,正式提出吉利有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希望能进行正式的会谈。但是没有得到福特总部的反馈。

    12月,李书福又邀请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一行来中国考察吉利总部,并希望通过科特勒与福特总部进行联系。

    “当时整个收购团队还没有形成,基本上是李书福在张罗,我们更多就是说说自己的想法,出出主意。”赵福全说。

    2008年3月,在科特勒的帮助下,李书福终于见到了福特和沃尔沃的高管团队,包括负责国际业务的副总裁、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研究院院长和采购总监。那次的见面会,吉利这边参加的除了李书福,还有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尹大庆、赵福全、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杰和张。此外,还有吉利的并购顾问洛希尔行,福特的并购顾问花旗与摩根大通。

    看得出来,这是双方**次真正意义上的会面。由于必须选在第三方国家,会见地点是伦敦一家**酒店的会议室。李书福直接表达了吉利有意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并向福特汽车正式递送了提议函件。

    不过,福特当时完全不了解吉利的情况,对吉利的实力和能力表示怀疑。而且当时福特还不想放弃沃尔沃,正在努力挽救这一品牌。

    李书福为了让瑞典人进一步了解吉利,伦敦之行的两个月后,赵福全和张**次踏上瑞典国土,拜会瑞典王国副首相MaudOlofsson和瑞典汽车工会领导人。赵福全给他们详细介绍了吉利的历史、发展战略、技术以及规划等等。

    虽然和副首相的会面只有一个小时,但是她记住了吉利。

    “在去之前,我和张就知道人家肯定不相信我们,但是要把这事情做成,我们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投入,让人家了解我们。”赵福全认为这些东西很有必要,跟他们聊的时候一定要传播自己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国企业走出去,人家不相信你很正常,但是你不能因为别人不相信就放弃了。”

    收购沃尔沃,如果说在2002年只有李书福一个人相信,到这时企业内部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了。赵福全说:“让全中国全**人民都相信,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但是李书福做到了。”

    2008年6月,又一个关键人物来到杭州,他就是沃尔沃前任总裁奥尔松。李书福安排赵福全专门给他做了两个小时的“汇报”:“如果他认可吉利,就能帮我们去做沃尔沃的思想工作。”

    第二天,奥尔松又来到赵福全的办公室,两人拿着画板,聊吉利的战略规划和未来前景,还包括吉利的发动机核心技术、新能源开发的能力等。

    “他听完之后很激动。”在赵福全的大力“忽悠”下,奥尔松认可了吉利的潜力,并应允出任吉利的并购顾问。在赵福全看来,奥尔松是一个“典型的瑞典商人”,克制,分析力强。接下来的并购中,奥尔松基本是全程参与,他帮助吉利与沃尔沃的员工、工会和供应商进行沟通。

  200个**

    如果比拼未来,那吉利**占有优势。美国汽车业的表现越来越糟糕——福特汽车继2007年亏损了27亿美元后,2008年的亏损高达147亿美元,沃尔沃的亏损额也猛增到15亿美元。

    2008年12月1日,陷入困境的福特宣布正式考虑出售沃尔沃轿车。得到消息后,吉利迅速组建起正式的并购谈判团队。团队分工非常明确,尹大庆负责财务方面的谈判,赵福全负责技术方面的评估,张作为项目负责人来往于福特、沃尔沃和吉利总部之间,负责后方指挥的李书福经常在关键时刻出面斡旋,同福特汽车公司高层、瑞典政府以及沃尔沃工会代表进行多次接触。

    不仅如此,吉利通过其全球并购顾问洛希尔银行出面,找到了全球**的律师事务所富尔德、会计师事务所德勤、**汽车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以及**企业并购公关公司博然思维,组建了多达200人的团队。这200名**对沃尔沃轿车进行了一次全面评估,并制定了收购建议书。

    据张介绍,他是在2008年开始接手收购沃尔沃的项目。项目组成立后立刻就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对沃尔沃轿车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了解和研究;第二,制定吉利收购总体的战略;第三,制定整个操作的细致时间表和规划。

    “可以说,我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准备好**份提交给福特的收购建议书。”他表示,这个建议书准备的非常充分,里面的数据非常详实,这也奠定了福特要跟吉利谈判的基础。

    2009年1月,李书福又一次前往美国参加底特律国际车展,期间他同福特汽车CEO穆拉利进行了会谈,后来还短暂会晤了福特汽车董事长比尔·福特。这次见面可不像前几次那样只有客气的寒暄,李书福带去了精心准备的收购计划。

    紧接着,李书福又率领代表团正式会见了福特的高层,双方就并购沃尔沃事宜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交流。随后吉利正式接到了福特公司进入沃尔沃并购流程的邀请函。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赵福全说,”我们终于走向了谈判桌。”

    走下谈判桌

    走上谈判桌难,走下谈判桌更难。

    “谈判的艰苦程度难以想象,光是双方准备的资料和谈判记录就重达几十公斤,吉利谈判团队成员由于经常往返于中国和欧洲之间,常常早上醒来反应不过来自己身在何处。”张表示,吉利并购沃尔沃仅**终确认的协议书就超过了1万页。

    2009年2月中旬,吉利团队跟沃尔沃的团队在中国举行见面会,沃尔沃向吉利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按照国际惯例,吉利于当年的3月12日向福特公司提交了**轮标书。

    4月份,福特开放数据库供吉利进行全面调查,整个调查持续4个月之久。“我们总共查阅了上百万字的材料,总共有6000多份文件。我们聘请的财务顾问、会计师顾问、法律顾问,也都全面参与尽职调查过程。”张说。

    同一时间,福特也完成了对沃尔沃的评估,并通过投行对中国企业发出了出售沃尔沃的情况说明。

    事实上,当时除了吉利之外,还有几家国内汽车企业身陷收购沃尔沃的“绯闻”中。由于长安集团与福特有长安福特马自达合资关系,沃尔沃的S40和S80车型也在华生产,这让当时急需现金的福特首先想到的是长安集团作为沃尔沃未来潜在的合作伙伴。

    2008年11月广州车展期间,沃尔沃汽车高层和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就进行了长时间的秘密会谈。当时长安集团宣传处负责人也证实了这次会谈,并表示“任何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随后,在福特宣布正式考虑出售沃尔沃之后的两天,福特亚太区总裁葛致诺、福特汽车(中国)董事长程美玮、沃尔沃中国区总裁柯力士与徐留平又在重庆会面。

    2009年6月,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也表示有意收购沃尔沃。同时期,奇瑞也被传出有意收购沃尔沃。

    “我们并不关注这些竞争对手,仍然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在推进。”赵福全认为,吉利精细的收购计划**终打动了对方。

    这年5月,吉利高层再次造访瑞典哥德堡。在尽职调查完成后,7月30日,吉利向福特公司提交第二轮有法律标识的标书,报价20亿美元左右竞购沃尔沃。

    8月4日,吉利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一事达成初步意向。9月8日,吉利汽车高层在香港召开中期业绩发布会时首次公开表示,吉利方面正在参与收购美国福特汽车旗下**高端轿车品牌沃尔沃。

**艰难的部分

    2009年10月,由于沃尔沃知识产权方面的原因,吉利与福特汽车的谈判陷入停顿。好在这只是个短暂的僵局,10月28日,福特正式宣布中国汽车公司吉利为沃尔沃轿车的**竞购方。

    事实上,知识产权问题是谈判一直悬而未决的原因。福特几年前收购沃尔沃轿车后,将其纳入了全球平台范围,如沃尔沃S40采用的是福特C1平台,S80L采用了福特EUCD平台。福特**的担心就是,将沃尔沃轿车出售给吉利后,它的核心平台技术可能外泄。

    赵福全坦承,知识产权谈判是谈判过程中**艰难的。到谈判的**后一分钟,能不能签约,就取决于这个。

    尽管吉利一直公开表示,福特公司是非常大度的,不愧是**超级的汽车公司,在知识产权这个问题上他们非常的通情达理。但事实不可能真的如此顺利。

    李书福后来也承认,知识产权的谈判比收购价格的讨价还价“还要复杂”。“吉利要花那么多钱去买一个****的豪华汽车公司,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支持,买来的这个公司那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知识产权的内容上,我们是斤斤计较的。”他说。

    当年11月27日,吉利在京召开发布会,对外澄清知识产权问题。吉利称,吉利是福特**的竞购方,收购的标的是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沃尔沃将保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包括沃尔沃的安全与环保方面的知识产权,以及公司为实施既定商业计划所需要的所有福特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关于知识产权的谈判,吉利这边就赵福全加上律师团队和一个顾问。赵福全说:“这样也有好处的,集很多东西都在一个人身上。”赵福全和身边的人经常开玩笑说,自己除了没有法律的学位以外,现在对法律条款比谁都了解。  自从加入吉利并购沃尔沃谈判后,赵福全就开始成为空中飞人了。“去年实在是太忙了,我都飞成白金卡了。”他笑着说。

    以往在飞机上,赵福全基本都是处于休息状态。但2009年一年,“飞十几个小时,我一分钟都不眨眼地看资料”。由于疲劳,赵福全的眼睛已经花到300度了,“人家都说近视的人眼睛不花,可我现在又近视还花,可能这是短时期的疲劳导致”。

    在2009年过小年那天,赵福全还在伦敦进行知识产权的谈判。“之所以选择在伦敦谈判,是因为我们双方的律师行都在伦敦。”赵福全记得在伦敦谈判时去了两次中国城,因为实在忍不住了去吃点中餐。另外他还有一个颈椎的毛病,过分疲劳的时候脑袋就疼得受不了,好几次他都是夜里自己挺了过来。

    我爱她

    正当吉利成为沃尔沃**竞购方时,又出现了意外,瑞典财团为竞购沃尔沃准备了一份现金提案,预计出价在21亿美元,叫价高于吉利汽车,对福特汽车极有诱惑力。此外,参与竞购的还有福特汽车前任主管领导的美国皇冠集团。

    与此同时,工会也对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提出了抗议。取得工会的认可,成为吉利并购沃尔沃能否成功的一大考验。尽管吉利做出了相关的承诺,但沃尔沃轿车工会仍然呼吁瑞典政府关注此事,以防止出售后出现大规模裁员。

    “工会在国外企业里确实非常强势,掌握很大的话语权以保护员工的薪酬待遇和相关利益。”赵福全认为,“但是吉利靠诚意**程度上消除了沃尔沃轿车工会方面的担忧,或者说是李书福的个人魅力说服了他们。”

    在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轿车公司**竞购方之后,李书福立刻同福特汽车公司高管一起飞赴瑞典哥德堡沃尔沃总部,同沃尔沃工会代表对话。沃尔沃工会成员当即就给李书福出了一道难题,问他能不能用三个词来说明为什么吉利是**合适竞购沃尔沃的公司。

    “我爱她。”李书福说,“我爱沃尔沃这个品牌,能够运营好沃尔沃品牌以及爱护沃尔沃的员工、保障沃尔沃员工的利益,是吉利的责任和义务。”

    “我爱她”,这三个字赢得了工会的好感,但还不能完全打消对方的疑虑。李书福一方面在不裁员和保障沃尔沃员工利益方面做出书面承诺,同时还邀请瑞典媒体和沃尔沃工会代表到中国访问吉利总部,亲自为工会代表和媒体解答问题。

    李书福说,不要看到工会就怕,好像它是一个不讲理的组织,西方工会是非常讲道理的。“我认为工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组织机构,我们如何充分的去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功课。”在他看来,要驾驭一个大企业,如果没有能力和工会取得良好合作,那么这个大企业一定是搞不好的。吉利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一样遇到强大的工会组织,但吉利也处理得很好。

    2009年12月23日晚,国内众多媒体记者收到一条由吉利集团发出的短信:“吉利已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2010年1月底,沃尔沃工会代表团访问吉利,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得到吉利方面的满意答复。这之后,瑞典沃尔沃轿车工会发出声明,表示接受吉利集团成为沃尔沃大股东。至此,被看作“吉沃恋”**的一个障碍也基本消除。   队伍大了

    收购的不同阶段,各种所需人才也陆续加入进来。

    袁小林是国内的并购**。他2000年进入BP,负责重大并购项目,曾参与和主持包括英国北海油田、荷兰炼油厂、美国润滑油厂、韩国化工厂等在内的股权交易项目。袁小林对李书福并购沃尔沃的举动一直感到不解,2008年下半年,李书福通过别人找到他,希望他能加入吉利并购沃尔沃中。袁小林同意与李书福见面,他利用假期到杭州,参与了一些关于此次并购的讨论。袁小林发现李书福与自己印象中的“农民企业家”完全不同,吉利团队表现出的专业素质也让他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他看到并购沃尔沃这件事已经快变成真的了。2009年4月,袁小林成为吉利集团兼并与收购总监,专门负责沃尔沃收购项目。

    接下来,李书福又开始物色能够胜任跨国公司管理与运营的人才,他找到了沈晖。沈晖是菲亚特集团中国区董事和副总裁、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CEO,曾在美国博格华纳集团等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与李书福认识已有四、五年,曾有“若有合适项目即加盟”的口头约定。

    李书福能够提供的薪酬比菲亚特还略低,但是2009年11月30日,沈晖正式到吉利报到,就任吉利集团副总裁。第二天,他便登上飞往欧洲的航班。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递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后,李书福又向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伸出了橄榄枝。李书福需要一个精通中国汽车市场、有豪华车工作经验的人为沃尔沃开拓“第二本土市场”。

    童志远是中国汽车行业公认的技术型企业高管。加盟华泰前曾担任北京奔驰的董事、高级执行副总裁,是这家豪华车合资公司的中方一把手,后来任北汽控股总工程师,负责自主品牌研发,是国内**早在合资企业主导自主开发的高管。童志远在华泰制订了中国**个低碳汽车发展战略与每年减排9%的工作计划,使华泰汽车营利能力大幅提升,销售利润提高了三倍,库存下降63%,并建立了华泰产品开发流程、标准、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2009年,在没有享受到国家购置税优惠政策下,将华泰市场占有率提升了一倍。

    童志远此时并不清楚并购进展,他想知道一旦并购成功,李书福将如何运营沃尔沃轿车。李书福的打算是,首先稳定和发展沃尔沃的瑞典和欧洲业务,充分发挥其欧洲产能,然后要在亚太地区扩大沃尔沃轿车的发展,根据客户需要对沃尔沃做适应性的改进。童在北京奔驰的工作经验将在沃尔沃的中国业务中发挥作用。

    李书福打动了他。2009年12月初,童志远加入吉利集团担任集团副总裁。

    除了这几位重量级人物,吉利沃尔沃项目还有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加盟。比如曾任职杜邦、华晨的尹大庆。这位吉利集团CFO在“吉沃恋”银行融资谈判中,以强硬姿态让三家银行放弃了此前苛刻的条件。

    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后,吉利品牌和沃尔沃品牌将作为两个独立的体系,尹大庆、赵福全加上吉利另两位副总裁安聪慧和刘金良,被吉利的员工戏称为“四大金刚”,将把主要精力放到吉利品牌的运营当中,而张、袁小林、沈晖、童志远4人将成为未来吉利集团内沃尔沃品牌体系运营方面的核心力量。 **后的波折

    一切似乎意味着这场跨国并购谈判终于进入收尾阶段,但好事总多磨。

    2010年1月,瑞典国务秘书哈格隆访问中国,期间特意来到杭州拜访李书福,就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一事了解情况。这不是双方的**次见面,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进行。意外的是,《瑞典工商业日报》报道说,哈格隆在会面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原先的积极信号被夸大了。现在我只能说,双方还未达成一致。”这让李书福和他的收购团队始料未及。

    就在谈判成功之前,也还传出谈判可能夭折的风声。3月20日,李书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福特汽车方面的未明原因,吉利收购沃尔沃谈判目前面临障碍。他指出,吉利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但由于形势不断变化,谈判过程非常艰苦,吉利也只能尽力而为,“如果交易失败,责任不在吉利而在福特”。据说,谈判尾声的这次波折是由于福特提出诸如“运营资金一并注入”等新条件,让李书福感到为难。

    赵福全坦承,吉利内部一直存在一些担忧,好在李书福从头到尾都没有想过放弃。“他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也改变了我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赵福全说。

    “我有个感受,这是一个高度的国际并购。”赵福全掰着指头说,所有参与的顾问公司都拿出**强的团队,北京的团队、香港的团队、英国的团队、美国的团队、瑞典的团队,在整个并购交易操作中非常严谨、条理。**后达成的协议也不单单是一个股权买卖协议,还涉及到大量相关的附属合同和文件,所以**后的达成是“有利于吉利、有利于福特、也有利于沃尔沃”的多赢交易。

    收购完成后,沃尔沃轿车的总部仍在瑞典哥德堡,原管理团队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李书福出任沃尔沃轿车董事长,瑞典人出任副董事长。“将来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李书福表示,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轿车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它们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换了新东家以后的沃尔沃将会制定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恢复往日的生机和活力。

    李书福认为,对于并购企业,**需要改变的是考核与奖惩办法。接管澳大利亚DSI和英国锰铜以后,他就认为自己做的**的事情,就是与外方高层共同商定了新的企业管理制度、部门及个人的考核办法。

    李书福还表示,除收购沃尔沃所需的18亿美元之外,沃尔沃日后运营所需的资金也已经筹集完毕,全部资金将不超过27亿美元,其中后续资金9亿美元。

    据了解,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香港的海外资金以及内地资金构成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渠道。其中,瑞典、比利时政府、福特汽车以及境外投资银行提供了约一半的资金支持,而吉利香港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所属投资公司、内地银行和吉利集团自有资金则完全弥补了收购沃尔沃所需的资金缺口。

    “尽管融资工作顺利,但对沃尔沃‘输血’仅仅是我们收购的**步,吉利看重的是沃尔沃未来的‘造血功能’。”李书福说,吉利将调动所有资源投入到沃尔沃的未来运营,借此进一步提高沃尔沃品牌的竞争力。

    在知识产权方面,赵福全也强调,**,吉利收购的是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这是整个知识产权谈判的核心,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合资,而是100%的收购;第二,沃尔沃轿车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为确保其****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将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为保证沃尔沃未来长期发展战略商业计划的可持续进行,将拥有所有福特公司相关知识产权的使用权;第三,在这个过程中吉利得到的是,作为100%的股东,通过沃尔沃轿车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获得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此外,长安汽车现有的国产沃尔沃项目仍将按计划执行。吉利尽管收购沃尔沃成功,但完全尊重沃尔沃过去与合作伙伴、经销商签订的所有协议,并将按照原计划进行。

    一加一大于二

    收购告一段落,成功路途尚远。毕竟吉利汽车只是一家年营业额140亿元人民币且以生产廉价汽车为主的中国民营企业。它吞下的是年销售额近130亿美元的**豪华轿车品牌沃尔沃。

    原福特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许国祯认为,全球舆论对于吉利并购沃尔沃几乎一致给予了正面评价,“确实,吉利做得很有魄力,福特汽车也很有诚意。这个项目确实对于中国有着巨大的意义,这是我们**次以这么大的经费购入一个国际**的豪华品牌,而且是完完整整的购入”。

    “但是,从某些网上评论和少数新闻报道中,仍然能够看到一些质疑的声音。”许国祯说,“这不难理解,目前看来**后的结果很可能挽救了一个全****的品牌,大家对沃尔沃扭亏基本持乐观看法,但反过来怎么样让这个项目不但成为一个企业的复兴,同时也成就一个更大的企业集团的壮大,才是真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事实上,吉利成为锰铜公司**大股东已经三年,但还没有迹象表明吉利从这桩跨国交易中获得收益。英国汽车市场不振,锰铜公司因成本高企已连年亏损,2008年税前亏损约1.5亿元人民币,2009年上半年仅售出1035辆汽车,净亏损约800万元人民币,吉利所占的亏损约为189万元。

    疑问同样也存在于吉利收购的澳大利亚DSI公司。由于遭到金融危机打击,这家自动变速箱制造商仅有的4个客户美国福特、韩国双龙、印度马亨道及俄罗斯塔嘎斯纷纷减产。

    同样是中国企业“蛇吞象”,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后一直艰难,直至2009年才逐步走出泥潭。吉利能否在收购后更为艰难的整合中取得成功,恐怕是除李书福外所有人都打问号的事情。就像上海通用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磊在接受《商务周刊·汽车商业观察》采访时所说,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成功还有待时间验证。毕竟连年的亏损是福特出售沃尔沃的重要原因。李书福的危险之旅才刚刚开始。

    为了实现沃尔沃尽快赢利,李书福已经提前设计了一个五年规划。为控制成本,吉利并购沃尔沃后,中国采购比例每年将提高8%,5年后超过40%,以便5年内降低采购成本至少12亿美元,零部件出口每年带动40亿美元。李书福规划的未来沃尔沃北京基地,生产规模是年产30万辆整车,全球未来5年内的产销规模则要增加到年产90万辆。洛希尔银行给李书福做的收益预测是——2011年可实现赢利,2015年实现息税前利润7.03亿美元。当然,这只是预测。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季琦:冒险者的创业游戏
阅读下文 >> 吴长江:我是雷士最大的业务员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4825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