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热点聚焦>你会选择“卖房养老”吗

你会选择“卖房养老”吗

2009-12-09 来源:中国贸易网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小张和小李是一对新婚夫妻,两人月收入合计1.5万元,每年还有5万元左右的年终奖。他们还有15万元存款,10万元**,并计划两年后买房。这对小夫妻每月生活开销仅3000元,另有房租2500元,年终消费也就购置一些衣物。按理,他们月结余有9500元,年度结余约4万元,即便将来背负贷款也不会很吃力,为何消费上如此保守?

    原来,两人都很是孝顺,因为两边的老人都已经退休,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都被下岗,以前还靠做点小工维持收入,年纪大了就都没工作,也没多少养老金了,为此他们每月各给双方父母孝养金1500元,于是他们实际月结余只有6500元,存钱比例和速度大大降低。

    问过他们,给父母的孝养金可以减少吗?答案是没办法,因为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现在需要这笔钱过老年生活。

    可是,他们的父母在当地(城市的郊区)都有自己的房子,现在房价也都上去了。如果父母能将房子卖掉自行筹措退休金,压力较大的孩子们不就可以快些存钱,自己买房生子,更多精力花在事业发展上。那样,会不会是较好的安排?

    70%民众不愿处分房子来养老

    我们知道,其实,在美国甚至包括日本等地,都有一种政策叫做“反向抵押贷款”。简单说,就是要让拥有房子的老年人,可以将房子抵押给行(或保险公司)换出现金,做为自己老年生活的“零用金”。他们生存时不必偿还房贷,而是等到死后,房子由银行(或保险公司)接收处理。

    这个政策被视为社会福利的一环,对只有房子而没有多余现金的老人而言,可以有效活化资产,通过“以屋养老”真正达到“破产上天堂”的理财**高境界。

    可是,在国内,一般大众是否能认同这样的想法呢?**近,记者对北京、上海、宁波三地的老人(60岁左右)和年轻人(30岁左右)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想看看现在的老人和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结果显示,近70%受访老人宁可向子女拿生活费、也不愿意处分自己的房子来养老。

    而约90%的受访年轻人也表示,他们的父母退休后,宁可跟他们拿钱,也不愿“以屋养老”。

    即使是让年轻人自己选,愿意奉养父母、换取父母把房子留下的人(占26%),还是多过希望父母卖房自筹退休金的人(18%)。

    另外,这次小调查也显示,年轻人如果自己经济能力许可,有64%会把房子留给下一代。但是,如果钱不多,只有21%的年轻人会为了买房子留给下一代而努力工作。

    看来,尽管年龄上相差了一代,但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人并不是很能接受以房养老的想法。

    小张和小李是一对新婚夫妻,两人月收入合计1.5万元,每年还有5万元左右的年终奖。他们还有15万元存款,10万元**,并计划两年后买房。这对小夫妻每月生活开销仅3000元,另有房租2500元,年终消费也就购置一些衣物。按理,他们月结余有9500元,年度结余约4万元,即便将来背负贷款也不会很吃力,为何消费上如此保守? 原来,两人都很是孝顺,因为两边的老人都已经退休,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都被下岗,以前还靠做点小工维持收入,年纪大了就都没工作,也没多少养老金了,为此他们每月各给双方父母孝养金1500元,于是他们实际月结余只有6500元,存钱比例和速度大大降低。

    问过他们,给父母的孝养金可以减少吗?答案是没办法,因为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现在需要这笔钱过老年生活。

    可是,他们的父母在当地(城市的郊区)都有自己的房子,现在房价也都上去了。如果父母能将房子卖掉自行筹措退休金,压力较大的孩子们不就可以快些存钱,自己买房生子,更多精力花在事业发展上。那样,会不会是较好的安排?

    70%民众不愿处分房子来养老

    我们知道,其实,在美国甚至包括日本等地,都有一种政策叫做“反向抵押贷款”。简单说,就是要让拥有房子的老年人,可以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换出现金,做为自己老年生活的“零用金”。他们生存时不必偿还房贷,而是等到死后,房子由银行(或保险公司)接收处理。

    这个政策被视为社会福利的一环,对只有房子而没有多余现金的老人而言,可以有效活化资产,通过“以屋养老”真正达到“破产上天堂”的理财**高境界。

    可是,在国内,一般大众是否能认同这样的想法呢?**近,记者对北京、上海、宁波三地的老人(60岁左右)和年轻人(30岁左右)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想看看现在的老人和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结果显示,近70%受访老人宁可向子女拿生活费、也不愿意处分自己的房子来养老。

    而约90%的受访年轻人也表示,他们的父母退休后,宁可跟他们拿钱,也不愿“以屋养老”。

    即使是让年轻人自己选,愿意奉养父母、换取父母把房子留下的人(占26%),还是多过希望父母卖房自筹退休金的人(18%)。

    另外,这次小调查也显示,年轻人如果自己经济能力许可,有64%会把房子留给下一代。但是,如果钱不多,只有21%的年轻人会为了买房子留给下一代而努力工作。

    看来,尽管年龄上相差了一代,但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人并不是很能接受以房养老的想法。

    问题2:如果有钱,留什么资产给下一代**有用?

    如果自己经济能力许可,要把财产留给下一代,其实,可留的资产形式很多,房子会是**的选择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思考:什么资产会增值而不会贬值?给鱼,还是给他钓鱼竿?

    比如,如果你希望孩子独立、有国际视野,宁可把钱花在栽培小孩上,比如让小孩出国当交换学生、留学、游学甚至走遍天下,行万里路,读万里书。

    如果小孩自己没有赚钱能力,富不过三代,父母、老人留再多资产、房子给他也没用。

    问题3:你的孩子孝顺吗?

    如果不愿意“以房养老”,更愿意“老了以后靠孩子”。那么,还要考虑一个问题,你的孩子孝顺吗?万一你有事情或意外,孩子会不会将你弃之不顾?孩子本身是否有什么特殊情况缺乏处理财产的能力,尤其打算生前就把所有财产留给下一代的人,更要审慎评量这个问题。  比如,在今年10月初,我国**地区《**报导》杂志的创办人沈野打赢一场官司,官司的另一方正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场官司起因是沈野想把买来过户给儿子的房产要回来,没想到儿子拒不接受。根据沈野说法,由于《**报导》一直亏损,他想要卖屋填补亏损,但儿子却认为房子已经在自己名下,父亲没有处分的权利。

    四种方法过好退休生活

    那么,如果老年朋友想通了,决定要拿房子换现金,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可以应用呢?

    除了等待监管层将来通过中国的“反向抵押贷款”条例(近些年来房地产、保险、银行等市场人士一直在推动,但目前还没有列入监管层的时间表),还有下面四个“土办法”,可以让你的退休生活过得更好更有尊严。

    方法一:把大房子换成小房子

    适合对象:孩子已经独立在外工作生活,家中只剩下夫妻两人。

    优点:不用搬离自己熟悉的居住城市和小环境,比如可以在同一地段“以大换小”,既能保留原有熟识的生活伙伴和居住环境,又可以换得更多的现金来提升老年生活品质。

    点评:老年人的房屋不在于多大多气派,在于足够自己生活居住就可以。

    方法二、卖掉市区的房子换到郊区。或是将市区房子出租,用租金到郊区生活。

    适合对象:已经退休不需要工作,且能适应郊区环境的人。

    优点:对于原本就愿意到空气较好的郊外地区生活的退休族来说,这是**的办法。

    不但可以赚到价差,有的还能回到小时候熟悉的地方养老,一举两得。如果还想保有市区的房子留做它用,也可暂时将市区的房子出租,然后只需要用租金的一小部分到郊区或是乡下生活。

    点评:利用市区(好地段)和郊区(较弱地段)的房价差,打一个“差”边球。

    方法三、卖房换现金,做轻松房客

    适合对象:对房子长期增值不看好,但有能力妥善理财的人。

    优点:如果觉得自己的房子会跌价,那为避免房子贬值,可以卖掉房子换取资金。但这

    笔资金比较大,将来老年生活还有好几十年,因此不能随意挥霍或处理,需要自己或是请专人妥善规划理财。这样,你就可以抱着现金,当一个轻松的房客。

    点评:理财不用千篇一律,关在于适合自己,能满足自己的人生阶段规划目标。老年人到底是租房还是住在自己房子里,主要看自己实际情况。

    方法四、房子抵押跟银行借款,死后由寿险缴清房贷

    适合对象:手上没有多余现金,但有较足额寿险保障的人。

    优点:对手上没有多余现金养老的人,可以用申办银行贷款(抵押自己的房子)的方式取得现金,同时购买足够的终身寿险,去世后再用死亡给付来偿还银行贷款。如此不但可用房子换得足够的现金过活,还可以保有房子传给子孙。  但这样做会产生两笔费用,一是房贷的还款(可以从房贷取得的资金中逐月安排,但利息部分等于是成本),一是终身寿险的保费(可以采用一次性的趸缴方式,这是考虑到年纪大的人从期缴保费方式中也“赚不到什么好处”,而是可以从房贷取得的一次性贷款资金中安排出保费,以后就安心了)。

    点评:这样自己操作的方式,比起美国等地盛行的“反向抵押贷款”,差别就在上述这两个费用上。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成为有钱人的黄金法则
阅读下文 >> 讲1个故事 他得到15万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2655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