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日化资讯>国产牙膏市场份额逐渐降低,民族品牌逐渐没落

国产牙膏市场份额逐渐降低,民族品牌逐渐没落

2013-03-28 来源:中国经济网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  曾被誉为国产牙膏第一品牌的两面针,在鼎盛时期,曾占据全国第三的位置,并于2006年达到销量最高点,销售额达3.12亿元。而截

  曾被誉为国产牙膏**品牌的两面针,在鼎盛时期,曾占据全国第三的位置,并于2006年达到销量**高点,销售额达3.12亿元。而截至2012年上半年,两面针牙膏销售收入仅有0.46亿元,市场份额跌至不足1%。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据业内人士介绍,1949年到1996年间,中华、两面针和黑妹三大国产品牌在中国牙膏市场占垄断地位,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但是,随着以高露洁为主的外资牙膏品牌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民族品牌逐渐没落,外资品牌已经占据国内牙膏市场近七成份额。

  式微的民族品牌

  虽然目前还有云南白药、黑人等异军突起的民族品牌,但记者在走访市场中发现,此前曾经热闹非凡的田七、冷酸灵、黑妹、两面针、小白兔、纳爱斯、圣蜂、牙博士等一大批国产牙膏品牌,在一线城市的大卖场里已难觅踪影。美加净牙膏、白玉牙膏等也已基本消失。

  而国产牙膏品牌的没落,以两面针**代表性。2005年,两面针在牙膏领域占据全国第三的位置,并曾经创下5亿支的销量。根据两面针公告,2006年,两面针牙膏销量达到上市以来的**高点,销售额达3.12亿元;2007年,牙膏收入下降至1.78亿元;2010年,进一步降至1.01亿元的低点;而2012年上半年,两面针牙膏收入仅0.46亿元,市场占有率不到1%。

  记者走访广州市多家超市后发现,日化商品货架上牙膏品种繁多,达二十余种,但在售的大部分为外资品牌,国产品牌不多。

  实际上,1949年~1996年间,中华、两面针和黑妹三大国产品牌曾分别占据着东部、南部和西部市场,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而随着高露洁于1992年进入中国,1996年,洋品牌正式“洗牌”中国牙膏市场,改变了中国牙膏市场的格局。

  据业内人士介绍,2000年之前,外资品牌通过收购国产品牌,取得市场份额和渠道,比如联合利华从上海牙膏厂取得了“中华”和“美加净”品牌经营权;另一方面通过出色的营销手段及价格调整,获得消费者认同,对中国的本土牙膏品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1996年,国内牙膏十强品牌中,外资品牌仅占两席,到2000年,已经增加到6席。蓝天六必治、芳草、两面针、冷酸灵、黑妹等昔日国产名牌沦为二线品牌,退守三四线市场,整体陷入颓势。

  衰落的几大因素

  在一线城市的大卖场,外资品牌品类众多,覆盖高、中、低端市场,既有3~4元的普通牙膏,也有三四十元的高端**牙膏,功能分为美白、健齿、清新口气等近十种。相比之下,本土牙膏品牌则显得单调许多。

  据业内人士介绍,产品结构单一、价格低廉是目前本土牙膏品牌在市场表现中的共同点。据某牙膏品牌代理商介绍,国产牙膏品牌的主要消费群集中在低收入者以及中老年人,而年轻人或中高收入者则偏向于使用国外品牌的牙膏。

  也有日化**表示,并不是本土品牌不行,而是经营品牌的企业有问题。老品牌“中华”经过了联合利华重新定位和包装之后,取得很好的市场成绩。但是,大部分国产牙膏,无论是产品上,还是营销上,不温不火,无亮点,也就无法打动消费者,因此在面对外资品牌的竞争时,唯有节节败退。

  日化人士冯建军认为,本土牙膏品牌要做好市场,需要三点同时具备:让消费者买得到、买得起和乐得买。但这对当初一味退后、错失发展机遇的本土牙膏品牌而言,确有难度。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大跃进”恐蹈光伏后辙
阅读下文 >> 当当和天猫叫板“双11” 称不惧其他电商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7292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