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化工资讯>化工行标让水溶肥产业迈入规范时代

化工行标让水溶肥产业迈入规范时代

2013-03-26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水溶肥国内市场   空间大门被打开   2007年前,水溶肥还是一种不为人熟知的高端肥料,市面上仅有以色列、美国等进口肥在售。

水溶肥国内市场

 

  空间大门被打开

 

  2007年前,水溶肥还是一种不为人熟知的高端肥料,市面上仅有以色列、美国等进口肥在售。然而,由于这种舶来品虽然有着动辄一吨上万元的高昂售价,更有着高昂的利润使得市场并未迅速打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节水农业的大力发展与扶持,越来越多的国内农资企业加入到了这个冉冉升起的新领域。

 

  截至2013年1月,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登记水溶肥总计4539个,这一数字比2012年增加了32.2%。其中,大量元素水溶肥产品有732个、中量元素水溶肥产品76 个、微量元素水溶肥产品1392个、含氨基酸水溶肥产品1204个、含腐植酸水溶肥产品1011个、有机水溶肥产品124个。

 

  水溶肥市场在近几年的迅猛发展无疑从侧面印证着其在中国市场中的巨大价值与需求。 就在产品呈几何倍数增加的同时,国内水溶肥市场逐渐显现出了较为混乱的状况。伴随农民对水溶肥接受程度的逐步扩大,一些不良企业趁着行业未完全规范时鱼目混珠,制**劣产品欺骗消费者,或在生产条件还未达到标准的状况下仓促上马开工水溶肥产品,这些都加剧了该市场的不规范。

 

  据统计,我国适宜发展水肥一体化的面积巨大。全国拥有灌溉条件的果园共2700万亩、蔬菜2.68亿亩、玉米4.48亿亩、马铃薯1.7亿亩、甘蔗0.26亿亩。在如此丰富的耕地面积基础上,水溶肥速溶、**、省水以及高产等特性,既契合广大农民惯有的施肥理念,也有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适应了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化工行标让水溶肥

 

  产业迈入规范时代

 

  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必然会吸引众多企业争相分蛋糕。而在此过程中不规范的水溶肥产品往往防不胜防,这些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具体说来,比如某些产品由于原料和工艺导致产品不易溶解或者溶解后残渣很多,便极易堵塞喷滴灌设备;其次,若产品中的养分含量、配比达不到标准,便会对种植作物带来直接危害,不但施肥效果差,还有可能会产生其他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由不规范水溶肥带来的危害还远不及此,试想如果越来越多的农民用到了劣质的水溶肥产品而受损,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对此类产品的整体不信任。久而久之,水溶肥这个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就会被人贴上类似“没效果”等负面形象标签,这样势必将影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据了解,尽管市场上的水溶肥产品品种众多,但目前我国只发布了4个专门针对水溶肥产品的标准,分别是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以及含腐植酸水溶肥。然而,在国外,目前与水溶肥有关的现行有效标准则大约有30个,构成了一个规范行业发展的完整标准体系。

 

  其次,从现有大量元素水溶肥标准来看,并没有设定控制水不溶物的细度数据,只笼统订了一个不大于5%的数字。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这个指标有些偏宽,导致很多标称水溶肥的产品实际上不能应用于滴灌设备进行施肥。

 

  水不溶物是所有水溶肥标准指标中的核心,如果能将其结合实践有一个更加科学化的细读数据给予支撑,应是让水溶肥标准更为完善的关键。即将实施的化工行业标准在此方面就做了改进,要求将其水不溶物比例控制在0.5%以下,并且增加了缩二脲含量、细化包装标识等项目,较之现有标准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当前水溶肥行业在经过初期的良莠不齐状态后,逐渐进入到了向规范化转型的阶段,这一过程同时也是该领域建立品牌的重要时刻,相信更为合理的行业标准将会助推行业中有实力**的强势崛起。


来源:中国农资网  作者:张承林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三桶油”净利约降一成 化工业务拖累业绩下滑
阅读下文 >> 2013年中国乙烯行业生产发展趋势预测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72480.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