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农业资讯>**参事:副省级以上城市应接纳外来人口

**参事:副省级以上城市应接纳外来人口

2013-03-05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  确保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切中城镇化时弊,明确概念,端正方向,立足于解决好包括三农滞后、内需不振、收入差距过大、社会

  确保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切中城镇化时弊,明确概念,端正方向,立足于解决好包括“三农”滞后、内需不振、收入差距过大、社会管理不顺等问题,用好城镇化机遇,落实好城镇化战略。

  以下六大举措有助于切实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1.先纠正认识偏差

  “进可攻,退可守”之说,不仅延缓了城市化,也阻碍了经济发展。

  过去直至今天,对城镇化的认识偏差,不仅延缓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而且给今天城镇化的实质性推进带来了阻力。

  影响城镇化推进主要有如下错误认识:

  一是“国外的大城市都在向外围发展小城镇,因此中国不能发展大城市,只能发展小城镇”。

  二是“城镇化绝非人的城镇化,城市化不是农民变市民”。

  三是“对农民实行‘两栖’做法,进可攻,退可守”。

  四是“中国应着重发展三大城市群,有三大城市圈足够了”。

  五是“农民工并不愿进入城市,因此,没有必要让农民在城市落户”。

  六是用统计方法的修改推进城镇化,出现了一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情形。

  这六种认识和做法,曾一度误导我们的认识,且左右着我们的行动。例如,“两栖理论”关于“农民在农村有地,又可漂在城市做工,进可攻,退可守,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选择”的说法,不仅延缓了城市化,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结果一方面城市门槛越来越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工愈来愈望城兴叹;另一方面几千万儿童留守农村,夫妻不能团聚,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推进城镇化,要先正确认识城镇化。

  2.农民市民化应是城镇化指标和目的

  不大量分流和减少农村人口,我们的现代化难以实现。

  中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甚少,这是“三农”问题源头所在。必须通过城镇化道路,分流和减少农民,提高农业劳动者对土地的占有数量和提高城乡两方面的劳动生产效率。

  上世纪末,部分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已降到10%以下,美国2.44%,法国2.89%,英国1.9%,法国3.89%,加拿大2.83%,澳大利亚4.83%。不大量分流和减少农村人口,我们的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受既得利益者的驱使因而拒绝农民入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解决好“三农”发展和内需不振问题,就必须坚决做到城镇化以分流和减少农民为宗旨,把农民变市民作为城镇化的指标和目的。

  3.必须重视顶层设计,搞好城市布阵

  对进入顶层设计的城市布局,一定要安排项目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推行市场经济机制之后,东部便成了万商云集之所。后来中西部发展时,不仅遇到了投资瓶颈、政策瓶颈、土地瓶颈,而且完全进入买方市场,工业发展的艰难造成了城市发展的缓慢。

  因此,在推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之时,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重视城市的顶层设计,搞好城市布阵。

  在做顶层设计时,一是需批判前面提到的“中国有三个城市群已足够了的说法”,要使城市化的推进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二是城镇化过程中,哪里发展大中城市,哪里发展小型城镇,一定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我在美国洛杉矶和加拿大蒙特利尔调查过,这两个城市周围都有70多个小城市。在中国特大城市周围大力发展城镇有充分条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像河南、四川这样人口十分密集的农业大省,在今后二十年左右的一段时间内应重点发展大中城市,均需建一批城市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三是顶层设计中,城市的发展一定要考虑人口基数,要按人口设城。现在很多人口超过500万甚至1000万的地级市,城市人口还没达到50万,需引起注意,应该重点支持。在整个顶层设计中,还要重视县城的发展,原则上一县至少设一市,只有这样,城镇化才能真正加速。四是城市化的顶层设计一定要有基础设施和项目投资紧跟上。另外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肩而行,对进入顶层设计的城市布局,一定要安排项目支撑,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一定要支持城市化的顶层设计,为城市化服务,与城市化结合。

  (责任编辑:leonlee07)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两会召开 粮食“九连增”遭受质疑
阅读下文 >> 提早规划抢前部署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6950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