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渠道商圈 > 创业故事>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2012-12-25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扩大内需成为2013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主要措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扩大内需成为2013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主要措施。扩大内需的**潜力来自于城镇化,但过去几年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房地产消费过度透支,城镇化对刺激城乡居民消费的作用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信息消费将再一次被激发,成为扩大内需的一支重要力量。个人认为,信息消费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信息产品和信息通信服务的直接消费。首先是信息产品消费,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这带来一个巨大的计算机和手机消费市场。2012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1.95亿部,智能手机总体出货量达9485.5万部。2012年,平板电脑热销,销售量超过千万规模。而且,每过2-3年,每位手机用户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手机更换的需求,带来一个持续不断的消费需求。如苹果引发的IPHONE热潮带来一轮智能手机消费的热潮,如三星超越苹果的创新引发的手机消费新需求,如随着TD-LTE等4G技术的商用化,也许将引发新一轮的手机消费升级。互联网和云计算在持续发展,终端的形态将更加多样化,智能、平板电脑、电子书、音乐终端、视频终端、定位终端等层出不穷,更会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和热点。二是信息服务消费,如通信、移动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智能终端的发展直接带来了居民通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消费增长。2012年上半年,全国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175.3亿元,移动通信收入累计完成3762.4亿元。3G手机应用日益广泛,手机上网、手机微博、手机视频、手机游戏等直接拉动手机服务消费的增长。在居民消费结构中,与食品、交通、住房、生活保障、旅游等消费支出相比,信息产品和信息通信服务的消费的比重在上升,但不是主导。比如,就我个人而言,全年的手机通信费约3600元,全家互联网上网费约2400元,智能终端消费年平均约2000元,还低于我在住房(月供)、交通、食品、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但高于我在衣着、烟酒、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二是融合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家用消费品的消费。**是智能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如智能电冰箱、数码相机、智能空调等。第二是汽车等产品中的电子组件,如车载GPS、车载识别系统、车载倒车雷达等。第三是数字化的教育和娱乐等产品和服务,如教育DVD、3D电影。第四是电子化的医疗设备,如数字血压计、数字健身仪等。第四是智能家居,如门禁视频监控、智能节能灯、暖气智能控制仪、视频监控等。国家对家用耐用消费品采取的是家电下乡、节能补贴、以旧换新等鼓励措施,有利于立竿见影地扩大消费,但政策性因素的作用不可能一直持续。技术创新引发的新的市场需求具有更好的推动家用耐用消费品消费的作用,如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带动物品标识、物品IP化、物品联网、物品智能等发展,引发新一轮的智能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三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非信息消费,如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移动支付等。严格地说,这类消费并不是信息消费,它只是借助互联网的手段来促进产品的消费,但信息技术确实对促进消费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截止2012年6月底,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亿,网民使用率提升至39.0%。2012年上半年,手机网上购物用户达3747万人。相比传统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具有价格低、供货商多、货源足等优点,成为加快市场流通,促进消费的有力推手。

  当然,伴随着信息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信息消费的潜力还能够继续挖掘。有待研究的问题是: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差距还有多大?通过城镇化,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潜力是不是能够激发出来?信息消费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逐步推动信息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leonlee07)

  打印 分享 评论 分享到:

  分享 顶一下 (0)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南极印象1-莫愁湖
阅读下文 >> iPhone5易弯曲的六大理由猜想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5945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