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投资理财>一笔10元账该怎么记 家庭账本引发的N个困惑

一笔10元账该怎么记 家庭账本引发的N个困惑

2012-07-04 来源:新文化报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会计支招

  “毕竟家庭记账跟严格的企业记账有所不同,家庭记账除了要考虑**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记账的目的是什么。”长春某私企财务部门的会计刘歆(化名)认为,不能因为记账而记账,这样就会出现本末倒置。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坚持记账,就是因为觉得每笔都要详尽记录太过麻烦,或者说记账方式不得法(比如流水账)不便于总结归纳,记了也白记,所以很难持之以恒。

  刘歆的观点是,应该区分不同情况来考虑如何记账。

  支招1

  实物进账 不能单记收入或者支出

  单就这一笔10元账来说,如果考虑到家庭收支当中,很少有这样的实物“进账”出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一方面,该笔实物“进账”金额并不算大;另一方面,因为这10元的背后其实是5斤大米的实物,这种实物“进账”其实兼具收入和支出“双重身份”,所以,不能单记收入或者单记支出。如果记录的话,必须是先记收入10元(可添加备注:老爸赠予),再记支出10元(可添加备注:5斤大米)。

  “本身这就是一笔收支平衡的账,如果您记账的主要目的是追踪每一分钱的下落,或者说收入都花在哪儿的话,这种实物‘进账’就无需记录了。”刘歆说。

  支招2

  “忽略式”记账 无法真实“反映”家庭收支

  一笔收支平衡的账,图方便的话是否都不用记了?近日,记者采访了10位坚持记账的“账客”,其中有7位都表示,平时不会把单位发的福利(仅指实物福利)、亲朋送的物品记入账本,而是只记录金钱方面的收支。

  而刘歆则认为,如果在家庭收支当中,像这种亲友馈赠、单位福利或者其他意外收入较多的话,则有必要在账本中逐一体现。不能因为这种实物“进账”身兼两职就一并抵消掉。因为如果每笔这种“小账”都不记录,就会使得家庭账本丧失“反映”这一重要功能,即真实反映家庭某段时间内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状况。

  假设某个家庭采用这种“忽略式”记账法,家庭账本中全年消费支出体现出来的数额仅为2万元,而被其忽略掉的那部分(包括单位发放的实物福利、亲友馈赠等)实际可达1万元的话,其实该家庭全年准确的消费支出应该是3万元,而非其账本上体现出来的2万元。“忽略式”记账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无法真实“反映”家庭收支情况,以及物价涨跌对家庭消费品支出带来的影响,更不利于依据账本做出合理的家庭预算。

  支招3

  家庭账单 按收入/支出两条线分别列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家庭账单上,按收入/支出两条线分别列表。在收入项下,可将现金收入(包括工资、福利等)、卡券收入(包括消费卡、购物券等)、实物收入分别归类记录。比如得到5斤大米(市价10元)的馈赠,可在收入项下的实物收入中记录10元,然后在支出项下的日常消费支出中也记录10元。

  此外,对于家庭借贷行为,包括向别人借钱或者借钱给别人,同样可以在收支表中体现,而不必单独列一个借贷表格。比如向朋友借了1万元,可以在“借款收入”栏中写上1万元,并备注借款对象和日期,以及提醒自己的还款日期。相反,如果是自己借给朋友1万元的话,这笔钱则在“借款支出”中体现就行了。

  刘歆认为,所谓的“借款收入”和“借款支出”,只是根据个人习惯所定的一个称谓而已,并非专业术语。严格来讲,这两项跟企业的“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相类似。但家庭记账还要坚持简单易懂的原则,采用一些自己并不太熟知的术语生搬硬套,莫不如列出一些自己和家人都能够理解的项目去记录,这样,记账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行家建议

  区分“体内循环”还是“体外循环”记账

  吉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毛志宏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家庭账本毕竟跟企业账本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所有家庭而言都必须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式。比如亲友间互相馈赠物品需不需要入账,其实得区分不同情况,或者说因人而异。

  “我个人认为这种家庭成员间涉及到金钱或者物品的往来,就像是‘体内循环’一样,不用在账本中体现,不能记收入,也不能记支出。”毛志宏认为,按照我们的传统,父母子女间这种日常物品的你来我往,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亲情味儿,一概量化地记到账本里反倒没有任何意义,更多的是需要记在心里。而诸如家庭成员以外的借贷行为、人情往来,更像是“体外循环”,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

相关阅读:

家庭 账本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怎样创业赚钱呢 上班族赚钱创业须知4大妙招
阅读下文 >> 暑期出国 巧用银行卡省钱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3983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