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17号,17载积累的光芒似乎在慢慢散去,尽管楼顶AIA的字迹依然红艳、鲜明。
1992年,“衣锦还乡”的友邦保险不仅获得了内地**张外资保险经营**,而且这张**是至今为止**一张外资保险公司的独资寿险牌照。
此前,友邦保险因率先引入保险代理人营销制度而掀起的所谓“友邦冲击波”更是让公司在上海滩寿险市场鹤立鸡群。
然而,根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2009年1月-2月,外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排名中,去年底依旧是“老大”地位的友邦保险被中意人寿赶超,两者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13.5亿元和11.8亿元;截至3月底,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8.6亿元和21.7亿元--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老大”地位不保
2008年,尽管受累AIG,友邦保险各地退保事件频发,其在外资寿险公司中“马首”之位依然坚若磐石。
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在外资寿险的保费收入坐席名册中,友邦保险以75.8亿元的保费收入占了外资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份额的21%,超过次席和第三名的中英人寿和信诚人寿保费收入的总和。
然而,时过境迁。
由于中意人寿在今年2月和3月保费收入分别猛增9亿元和8.2亿元,分别比友邦保险多录3.4亿元和1.4亿元保费,直接导致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头把交椅的易主。
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中意人寿以21.7亿元保费收入(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21.1亿元)连续两个月超过友邦保险,列外资寿险保费收入首位。
而本报记者亦发现,除了榜首易主之外,外资寿险随着3月份华泰人寿变身,其板块的名次之争比以往更加激烈。
例如,2009年1-3月,外资寿险保费收入前四名仅仅相差约三四亿元,这与去年底动辄数十亿元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动荡
对于中意人寿的异军突起,多位上海寿险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这可能主要得益于中意人寿北京总公司于2005年和中石油签下的金额庞大的相关保单”.
彼时,中意人寿在获得团险和养老年金险展业资格伊始,就与其中资股东中石油签下一笔24亿美元、约合200多亿元人民币的团单,主要是针对中石油39万已退休员工制定的团体退休年金。
对此,业内知情人士猜测,今年一季度的21.7亿元保费收入是否主要源于这张团险单的后续缴费尚难判断。而根据保监会数据,中意人寿今年1-3月保费收入同比出现异常的暴增152%.
在同业看来,友邦保险和中意人寿的此消彼长之间,与其说是由于后者的激进,倒不如将原因归于友邦保险在AIG负面影响冲击下的自我“沉沦”.
这首先集中体现在去年底、今年初的友邦保险中层管理者的大规模流失上。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是重灾区。
一位已离职友邦保险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去年以来,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离职的中高层人士就不在少数,而这还不包括那些欲走还留者。
除了上海分公司之外,友邦保险在广东同样频现中高层离职事件,例如目前广州华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元就“师出”友邦保险,另有投奔明亚保险经纪的蔡伟冰
此外,受冲击较大的还有友邦保险赖以成名的营销员队伍。据上述知情人寿透露,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两位营销员管理处经理余红兵和洪兴钢已在此前挂靴而去,其他各地营销员队伍流失严重。
而对于去年6月份新上任的友邦保险中国区总裁陈荣声,上述已出走友邦保险的人士称,其出身于精算师,“上任后着重节约成本,营销员队伍人数只减不增,导致人心不稳”.
而原先独资身份,不仅使公司无法获得像合资寿险公司的中方股东的支持,也令友邦保险在申请开设分支机构上屡屡受挫,“展业显然受到掣肘”.
数据显示,友邦保险今年一季度保费收入为18.6亿元,同比整整下滑约一成。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友邦保险今年一季度保费收入同比继续下挫9.7%,但分别相较前两个月的-22.5%和-13.2%,其下滑势头已然有所减缓。
“沉沦”之后,如何救赎?--或许是目前摆在友邦保险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