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农业资讯>乌龙茶工艺形成的年代

乌龙茶工艺形成的年代

2011-11-21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核心提示:续茶经著着陆廷灿于1717年为崇安县令,该书成书于1734年。《茶说》著者王草堂(又名王复礼另有著作《九曲志》凡十六卷),据175


续茶经著着陆廷灿于1717年为崇安县令,该书成书于1734年。《茶说》著者王草堂(又名王复礼另有著作《九曲志》凡十六卷),据1751年《武夷山志》记载:“王草堂志版为陆廷灿携去嘉兴原籍”,说明《茶说》的创作年代当比1717年更早。关于阮文锡的生平,据《武夷山志》载:“超全欲名阮文锡,字畴生,号梦庵,同安人。明末布衣士人,清军入关迁居厦禾,明亡,弃诸生业,自称轮山遗枘,尔后入武夷为山僧”。又据1832年《厦门志》记载:“阮文锡,福建同安人,1625年生”,后“闯贼陷京师,文锡方弱冠。师事工部尚书曾樱。辛卯(1651)年曾樱因岛破自刭。门人阮文锡冒险出其尸殓于金门。十数载后,乃逃于释氏,名超全”。可证阮文锡当在1670年前后到武夷山当了和尚,在熟悉武夷制茶实践之后,所著《武夷茶歌》十分翔实描述了当时武夷岩茶的采制情况。其创作年代也当在1670年前后。基于此,可以推论,乌龙茶工艺形成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初叶(即明末清初)。

  《武夷茶歌》是迄今查证的关于武夷岩茶制茶工艺的**早记载。值得注意的是,1762年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着阮文锡的另一首茶歌——《安溪茶歌》: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睽睽,世道如此良可嗟。”

可见在当时,由于武夷茶的声名和畅销海外,引起了闽南茶叶主产区安溪竞相仿效武夷岩茶制法,参与外销竞争行列。这从两首茶歌所记“迩来武夷漳人制”和“近时制法重清漳”来分析、闽南的漳、泉、安溪等地引进武夷岩茶制法是**备技术条件的。同时又说明了武夷山乌龙茶工艺的创造与形成和闽南漳泉两府茶人的密切关系。事实上,直至解放前夕,武夷山大部份制茶工人仍旧是闽南“下府”人或移居江西上饶一带的漳泉人,就是明证。

  值得重视的是,安溪引进武夷岩茶制法之后,从此开始了乌龙茶工艺闽北、闽南两大产区的品种和技术交流(如百多年前安溪乌龙品种之北移建瓯、武夷;建阳大湖水仙品种之南移永春等便是例证),并且,安溪首创无性繁殖法。在培育乌龙茶类的适制品种和改进采制工艺等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精益求精,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别具特征的闽南乌龙茶采制工艺等方面,发挥了自身优势,精益求精,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别具特征的闽南乌龙茶采制工艺,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完善和丰富了乌龙茶的采制工艺机理,对促进乌龙茶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迄今为止,乌龙茶类按其发酵程度和外形特征不同已经衍化出: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闽北水仙)、闽南乌龙茶(安溪铁观章、闽南水仙)、广东乌龙茶(凤凰水仙、饶平浪菜),**包种茶(文山包种)和**红乌龙等诸多品系。

  尽管目前可查各种版本《泉州府志》、《安溪县志》和《龙溪县志》等关于闽南茶区制茶工艺的记载甚少,惟1757年乾隆版《安溪县志》见载:“茶亦曰茗,即  也。龙涓崇信出者多,惟凤山清水岩得名,然少于市”。还有待我们继续发掘。但由于上述两首《茶歌》同出于阮文锡之后,可充分说明,安溪引进武夷岩茶工艺,生产安溪乌龙茶也应在同一时代。

分享到:
阅读上文 >> 韩国YTC电气阀门定位器代理
阅读下文 >> 美国JORDAN VALVE阀门代理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news.ceoie.com/show-108300.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贸商网-贸易商务资源网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0311-89210691 ICP备案号:冀ICP备2023002840号-2